孩子不自主地频繁“做鬼脸”,脖子不停的动,有时眼睛也不停的眨,这是怎么啦?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妈妈都会困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还有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在跟自己开玩笑。 那么,问题来了!挤眉弄眼、做鬼脸到底是不是病呢? 一旦出现这样的症状,还是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医院就诊,需要通过检查和量表测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抽动症,或者是否合并多动症。 不过也别着急,小编请唯嘉儿科的王玲教授给你讲讲,儿童抽动障碍的问题。 有真实案例分析哦,快看看吧! 本文作者 7岁男孩童童,反复出现眨眼症状,初诊认为是结膜炎,眼科治疗不见好转;后续又出现嗓子痒、咳嗽、发出怪叫声等症状,儿科治疗无效果,甚至病症加重,开始挤眉弄眼、咧嘴、吸鼻哼哼,还经常晃头、甩胳膊、扭动身体。 针对童童的这些症状,有的医生诊断是多动症,有的认为是舞蹈症,但脑电图、脑CT均无异常,服药治疗也无好转;还有的医生认为只是坏习惯及孩子“爱搞笑”,家长越责怪制止,孩子就越难自控。来唯嘉儿科就诊时,孩子已经非常自卑,不敢与同学交流,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学习兴趣下降,最后确诊为抽动障碍(TD)。 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简称TD)是指一种以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肌肉收缩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等。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2-21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1到5∶1。 抽动障碍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TD表现复杂多样,分运动或发声性抽动,有简单抽动如眨眼、挤眉、咧嘴、张口、耸肩、转颈、点头、吸鼻、类似咳嗽、清嗓子、发出哼声、吼声等;也有复杂抽动挤眉弄眼、扮怪相、耸肩缩背、躯体扭动、手臂摇动或踢脚、腹部抽动、自言自语或重复语句等。一般情绪紧张时加剧,精神集中时减少,睡眠时消失。 抽动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轻者对患儿学习和生活环境无影响,重者影响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 关于抽动障碍的诊断 目前没有实验室检测可以诊断TD。TD诊断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方法,患有TD孩子,脑电图、神经影像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征性异常。 因此,抽动障碍的诊断与治疗,需要有临床诊治经验的医生,通过安静的环境、充足的时间进行问诊、看诊,充分听取患方家长或孩子的症状描述,并在问诊中观察孩子的抽动表现及发作情况,还会针对孩子做相关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同时使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化量表测试TD严重程度和发作类型,准确诊断与评估并实时追踪与评定治疗效果。 抽动障碍可以自己痊愈吗? 抽动障碍症状常常是缓慢进展,症状时好时坏,起病初期,可有一段时间自我缓解,但是之后还是有可能变成持续性病程,儿童抽动障碍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一直影响到他的成人时期。如是轻症短暂性抽动障碍,有可能自行缓解。如是症状较复杂,甚至伴随有情绪和行为问题,需要及时治疗。 唯嘉儿科具有儿童抽动障碍专病诊治的所有优势,对需要及时诊断和干预、控制病情发展的儿童,是值得信赖的就医选择! 如果您存在与本文开篇一样的困惑,欢迎来唯嘉儿科体验五星式服务,由专家为您解疑答惑!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王玲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