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说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是几乎在每一个学校的每一个班级,总是有那么几个孩子,上课时坐不住,小动作多,想方设法引起同学或老师的注意力;或是独自玩弄笔盒、铅笔、橡皮檫;不时地东张西望、浮想联翩似乎在做白日梦;或是喜欢打断别人的谈话,讲话逻辑性欠佳、不能连贯。看到这些,我们很自然地会想起一个时髦的名称:“儿童多动症”。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多动症”诊断泛滥,一些学校20%的儿童被戴上了多动症的帽子。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呢? 儿童“多动症”是什么?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其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全球儿童发病率约为7.2%,60%~80%可持续至青少年期,50.9%持续为成人ADHD。约65%的患儿存在一种或多种共患病。ADHD不仅损害学习功能,还存在其他多方面、涉及生命全周期的损害。早期识别、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ADHD的预后。据统计,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6.26%(约万人),但就诊率仅10%左右,提示家长及社会宣传、医务人员培训不够。 此段落摘自《中华儿科杂志》 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在医学诊断上还是有比较严格的程序,一般人不应该随便给孩子贴上这样的“标签”。因此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医生是如何诊断多动症的。我们看附表,附表A和附表B中各有九个项目,如果孩子符合附表A中九个项目中的6个以上(症状持续至少6个月,且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并直接负性地影响了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那么医生要考虑“注意力缺陷障碍”,如果符合附表B中的六项以上,考虑“多动障碍”,如果两个表均符合,就考虑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单纯“注意力缺陷障碍”女孩多见,而“多动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男孩多见。但是请注意,我们仅仅说考虑,事实上,医生们确认还要根据①孩子从幼儿园阶段(12岁之前)就有这些表现;②孩子的问题在学校如此,在家庭也是如此(存在于2个或更多的场合);③孩子的问题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游戏、交友和家庭生活;④孩子没有其他精神方面疾病。当然了,详细的病史采集、相关筛查量表或诊断性工具进行评估,治疗后可采用疗效评估问卷、不良反应问卷等进行评估都是必不可少的。 怎么辨别好动还是多动症? 既然说好动不是“多动症”的诊断标准,那家长又该怎么来判断呢? 1、孩子能有目的的做事情吗(孩子能否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非常薄弱,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分心,做事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完成”的这个概念,通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不能静下心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孩子的“调皮”分场合和时间吗? 真正有“多动症”的孩子,“皮”起来是不分场合和时间的。 3、孩子有特别喜欢的事物吗? “多动症”孩子通常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任何事情一会就心不在焉了。 4、孩子多动和冲动有原因吗? “多动症”的孩子是不受自我控制的,多数的多动和冲动都是无意识,没有理由的,在任何环境下,都会不受控。 5、孩子的多动行为能否得到纠正? 多动症的孩子主要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比如长时间不遵守纪律,不听老师指令等,但调皮的孩子,可能偶然会存在这种现象,但是经过老师和家长反复纠正后是可以改过来的。 6、孩子是否合群? “多动症”的孩子社会性关系是会受到影响的,通常没办法跟小朋友好好相处,也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在集体活动中不合群,在家长面前倔强、不听话、冒失、不礼貌。有些孩子采取回避困难的态度,变动被动、退缩。 ADHD的共患病 逾65%的ADHD患儿同时共患其他发育障碍、精神心理障碍或躯体疾病。常见共患病如下: 1、睡眠问题与睡眠障碍; 2、语言障碍; 3、特定学习障碍; 4、抽动障碍; 5、遗尿症; 6、破坏性行为障碍; 7、孤独症谱系障碍; 8、其他,如全面发育迟缓、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社交障碍、儿童失神癫痫、焦虑障碍等。 “自闭症”与“多动症”的鉴别 自闭症是可以合并多动症的,自闭症高达1:54的患病率,加上多动症,也就是说,幼儿园或小学的一个班中,如果是30人/班,就总是会有2~3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令、离开座位、不合群等的小朋友。 如果老师说:“这是我教过的所有孩子中最特别的一个”,那么我们就需要警惕有没有自闭症的可能。家长可能会问:“孩子只是多动不听话,为什么诊断自闭症呢”? 图片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