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医院骨科闻名遐迩,就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学派,以简!便!验!廉!为优势,充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这其中,传承名师、以手为“器”的医师代表不在少数,他们坚持臻“一技”而济天下,只为守护百姓健康 医师节特辑第二期 让我们从医龄30年的两位骨科医师身上,感受中医药守正创新的魅力! 刻苦学艺,练就硬功夫 回想起最初成为医生的日子,符名赟总是用“幸运”来形容自己毕医院骨伤科的经历。“医院,我们一批骨科医生就跟着陈渭良院长学习。”符名赟表示,当时还没用电脑开方,陈渭良要求跟师人员背方歌,如果多次背不下来就不能再继续跟诊了,一批新人们都满满压力。 “因为老陈院长内外妇科等疾病都看,我们要背诵的信息量巨大。那时年轻,十几分钟就能背下来一个方,后来发现自己从医生涯中这些都是常用的,到现在都还记忆犹新。”数年后,他又跟随骨伤名家钟广玲院长开诊,进一步坚定了以中医正骨为终身专业的信念。“中医正骨对患者来说创伤更少、受益更大,所以我愿意坚持下来。” 符名赟为患者做正骨治疗早在那时,符名赟就养成了爱琢磨的习惯。晚上到了要交班的时候,如果刚好碰到一个有趣的病例,他往往会花上2-3小时,坐在阅片灯前仔细琢磨,仿佛在欣赏艺术品一般。“我会细细思考,它(骨头)是怎样走出去的,又怎样通过手法,使它原路返回,才能达到整复的损伤最小、效果更佳。每当想明白其中的奥妙,心中一阵狂喜,睡意全消。”30年过去,他依旧保持收集病例、总结研究的习惯,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经过多年研修总结,符名赟对肱骨髁上骨折的整复练就了娴熟的手法,并持续在实践中完善,向着“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而迈进,而今我院一批年轻的正骨医生都掌握了这套方法。“我的理念与正骨十四法‘原路返回’的核心要义是一脉相承的,我想这就是传承的意义,真正继承好老一辈的东西,并加以完善,让更多人掌握,惠及更多患者。”符名赟表示,自己愿意一直当传承路上的中间人。 以手为“器”,护佑骨健康 谈到30年的变化,符名赟笑称自己不仅老了,体重也增加了不少。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却依旧能一次做几十个俯卧撑,这就是他多年锻炼下来的“手上功夫”。 “其实骨折整复的本质上就是解决结构和力学的问题,因此手部肌肉的力量,尤其是大拇指,对于正骨手法很关键。”符名赟表示,自己年轻时还能用手指支撑进行俯卧撑,他也将这一锻炼方式教给了骨伤科门诊的后辈们。在他看来,正骨医生的培养并非易事,要做到“手摸心会”需要长达8-10年的实践,才能真正有底气,走马观花般的学习只是浪费时间。因此,他在管理骨伤科门诊医师培养上重在“练功夫”,要求几名正骨方向的医生长期在急诊值班,更多地接触骨折患者,学习正骨手法。 符名赟传授中医正骨知识同时,符名赟也积极推进正骨十四法的发展。此前,邓伯因工作时被重物砸伤致左桡骨远端骨折,由于当时未予重视,形成了陈旧粉碎性骨折。该类骨折在手法复位时,患者的疼痛感更强、舒适性差、配合度低,均会导致手法复位难度增加。为此,符名赟在麻醉医师的帮助下采用无痛手法复位技术为其进行治疗,为正骨技艺添上了新的人文色彩。此外,利用3D打印、智能AI等新技术使正骨复位更精准、病情观察更直观等也是他未来追求的方向。“首先要守其正,才能创其新。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希望尽己所能把中医正骨传承好,让更多人了解、信任、甚至加入到其中,这都是责无旁贷的。” 以柔治刚,心手合一 “李医生,还记得我吗?不知不觉我的孩子都30多岁了,他到现在都还记得您!”近日,张女士到我院就诊时巧遇多年不见的李明,她激动地表示,自己孩子当年曾持续接受小儿推拿数个疗程,如今长大后身体强壮,尤其感谢李明的精心施治。 “我的母亲是一名中医,从小耳濡目染,很早就立志学医了。”李明坦言,时光飞逝,如果不是患者这样一提醒,自己都忘了已经和小儿推拿专科结缘整整30年。年,她到上海中医院进修,师从海派儿科推拿创始人金义成教授,成为海派儿科推拿第二代传承人。据悉,海派儿科推拿手法以柔为贵、以巧为魂,要求“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结合我院骨伤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优势,她也在扶正调通的技术上,增加了许多适应症,如小儿炎性斜颈、抽动症、膝外翻、膝内翻、运动发育迟缓、脊柱侧弯等等。 推拿治疗小儿斜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明的一双巧手温润柔软,动作轻盈灵敏。“推拿手法看似简单,但要达到规范,要经过刻苦训练和实践,才能做到心手合一,心到、手到、功到!”李明坦言,其手法更注重轻柔,以柔治刚,并达到一定的美观性,这样患儿才乐于接受。 以爱为缘,真诚服务 这也源于李明对孩童的一片赤诚,“我非常喜欢孩子,如果不做医生,估计也会做老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在她看来,小儿推拿是自然疗法,通过激活和调动小儿机体,由机体自身而不是药物去改善体内的情况,是非常温和的疗法。“既可以医治疾病,又可以接触可爱的孩子,对于我来说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李明上线直播节目自古就有“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宁医十妇人,不医一小儿”的说法,因为孩子大多起病急、变化快,说不清道不明。因此,李明常告诉后辈们,做小儿推拿要具备童心、爱心、耐心、责任心、同理心,有时需要投其所好,聊聊他们喜爱的动画片,唱唱他们爱唱的儿歌;有时甚至要手舞足蹈,以减少与孩子们的隔阂。 “其实,哄孩子最有用的方法就是一个灿烂的笑容,他也会用笑容来回报。”李明笑称,虽然自己因长期姿势固定的职业习惯,出现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每天看见孩子天真稚趣的面容,感觉疼痛也变得可以忍受,工作是快乐、幸福的。 李明与患儿交流互动推拿是医者用手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双方有着最为亲密的接触,因此,李明总是在推拿时与家长保证足够的交流时间,详细了解患儿的喂养情况、生活习惯,在治疗的同时还教授一些育婴知识,甚至在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当家长对医生充分信任时,有问题首先就会想到你,我希望能做好他们的后盾。”李明表示,在小儿推拿这个领域,更需要仁心和仁术,为患儿驱散病痛。 #礼赞中国医师# 李晔至整合报道 摄影:冯灿等 医院全媒体团队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