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儿抽动症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的“慢惊风”、“目眨”等范畴,其病因为“风痰”之邪作祟,病位在肝、脾二脏。 由于小儿特殊的生理阶段,脏腑存在“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的现象。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之功;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气血化生乏源。 ·肝血不足无以制阳,加之痰浊上扰,导致肝阳化火生风,引发抽动。 说个案例: 一个7岁的小男孩,家长刚开始发现孩子有点挤眼睛,以为是手机看多了,多次提醒无效。慢慢地,孩子又出现了咧嘴和摇头。家长觉得情况不对,赶紧找我看看。 看诊当天,孩子咧嘴和嗓子“嗯嗯”发声明显,询问得知,喉咙有痰。 这个孩子还有几个问题: 1.情绪波动大,易怒 2.入睡困难 3.口臭,经常积食 4.大便2-3天一次 综合上述情况,辨证为:脾虚肝旺,风痰阻络。 开方:柴胡、白芍、菊花、僵蚕、半夏、陈皮、茯苓、淮小麦、甘草。 服药半个月后患儿眨眼、发声减轻,情绪平稳,积食和大便情况均改善。但是出现新的挑眉动作,于是调方继续服用。 间断服药2个月后,患儿抽动症状消失,没有再出现新的动作,睡眠安稳。 什么道理呢? 其实,小儿抽动症多为本虚标实证,其中风痰为标,肝旺脾虚为本,所以在这里我采用的是“扶土抑木法”。 扶土抑木法:是运用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所确立的一种治疗方法。 方解: 柴胡+白芍+菊花疏肝、平肝、清肝; 僵蚕息风止痉; 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健脾、化痰; 淮小麦、甘草养心安神。 一方面通过益气健脾、化痰消滞的方式,恢复脾的生化和运化之功,使气血生化有源,津液运行有度。 另一方面通过疏肝解郁、滋阴潜阳、清热平肝的方式,恢复肝的疏泄之功,使其阴阳恢复平衡。 该法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双管齐下,标本兼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