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 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 男女比为4~9:1。 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总言之,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 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 患儿智力基本正常甚至超常, 但在学习、情绪及行为方面有缺陷,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 活动过多,情绪易激动,成绩普遍较差。 表现在哪里?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过分好动不易安静, 行为有时冲动,社交功能欠缺,学习成绩不理想。 家长和老师往往把他们看成是个难以管教的孩子。 有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大脑功能的发育, 症状会逐渐减轻,责任意识也会逐渐加强。 了解病因病理。禀赋不足: 父母体质较差,肾气不足, 或妊娠期间孕妇精神养生失宜等,致使胎儿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精血不充、脑髓失养、元神失藏。 产伤瘀滞: 产伤导致患儿气血瘀滞,经脉流行不畅,心肝失神而神魂不宁。 护养不当: 过食辛热,心肝火炽;过食肥甘厚味,则酿生湿热痰浊; 过食生冷,则损伤脾胃;病后失养,脏腑损伤,气血亏虚, 均可导致心神失养、阴阳失调,而出现心神不宁、 注意力涣散和多动。 情志失调: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肾经未充,肾气未盛。 由于生长发育迅速,阴精相对不足,导致阴不制阳, 阳盛而多动。小儿年幼,心脾不足,情绪未稳, 若教育不当,溺爱过度,放任不羁,所欲不遂, 则心神不定,脾意不藏,躁动不安,冲动任性,失忆善忘。 临床表现 肝肾阴虚: 手足多动,难以静坐,冲动任性,注意力难以集中; 或有记忆力及学习成绩欠佳;或有遗尿、腰酸乏力; 或有五心烦热、盗汗多梦、大便秘结,舌质红, 舌苔薄,脉细弦。 心脾两虚: 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神疲乏力. 形体消瘦或虚胖,多动而不暴躁,言语冒失, 做事有头无尾或难于集中精力做完一件事, 睡眠不实,记忆力欠佳,伴自汗盗汗,偏食纳少, 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痰火内扰: 多动多语,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 兴趣多变,难于集中精力,做事丢三落四, 胸中烦热,懊恼不眠,纳少口苦,便秘尿赤,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针对 小儿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推拿手法 ↓ ↓ ↓ 小儿推拿手法 首先,我们分为4个部分。 分别是头部,胸腹部,背部,足部。 头部手法: 患儿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侧。 以拇指点按百会及四神聪各30秒; 开天门,即两拇指自下而上从印堂—前庭交替直推50次; 推坎宫,双手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分推50次,运太阳穴50次; 拇指按揉睛明、鱼腰、丝竹空,迎香穴各30秒; 指按人中、承浆各30秒。 胸腹部手法: 术者掌推任脉,即以掌或掌根自膻中直推至曲骨穴30次; 双手掌自上而下分推胸胁部30次。 背部手法: 患儿俯卧位,术者立于一侧。 以手掌或掌根自上而下,推督脉30次; 施滚法于背腰部5分钟; 双手重叠自大椎至长强按压,并结合震颤法10次; 捏脊10次; 拇指点按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各30秒; 双手掌分推背部,自上而下10次。 患儿取坐位,术者立于其后。 双手提拿双侧肩井5次;虚掌拍打大椎穴10次; 拿双侧曲池,合谷各30次。 手法加减: 心血不足型加摩腹5分钟,按揉双侧足三里1分钟。 肝阳偏亢型加搓揉两胁肋30次。 按揉足三里 注意事项: (1)小儿推拿治疗本症有疗效,能明显改善,甚至彻底治愈,但需长时间治疗,因此建议家长学习一部分推拿知识,再配合专业推拿每周1-2次。 (2)本症有诸多因素引起,因此需要从心理、行为等多方面治疗,家长需要对患儿行为、情绪等方面加以控制。例如: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习惯、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参加室外活动、合理饮食等。 温馨提示:多动症虽然是孩子常见的疾病,但是家长们也不能小看,孩子的健康是家长们最重要的事情。 对此,家长们要注意小儿的身体,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治疗。 加盟-- 欢迎您的加入! 阿常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