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到底怎么回事

时间:2021-6-1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主治白癜的中心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你是否经常苦恼于孩子的

这些行为习惯:

请输入

◇上课不到几分钟就开始开小差,喜欢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甚至下位走动

◇平时做作业速度慢,磨磨蹭蹭,并且粗心大意、错误百出,屡教不改

◇做作业时不够专注,一会玩玩具,一会喝水、上厕所,连续读完一本书是妄想

◇家长或老师说话经常听不清或者没听见,不知道在想什么

......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表现,情节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对孩子造成无法修复的成长危害。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各个年龄段孩子的专注力都是不一样的,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有的娃,还没到3岁,家长就期待她能安安静静看半小时绘本,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按照研究标准:

0-1岁时,专注时间不超过1分钟;

1-3岁时,专注时间在2-8分钟;

3-4岁时,专注时间在5-10分钟;

5-6岁时,专注时间在10-20分钟

(PS:每个孩子都是有个体差异的,家长酌情参考)

你有没有想过,除了上面的生理因素之外,家长的一些行为对孩子的专注力也会产生影响呢?甚至是破坏?

急性子

如孩子正在搭建一个积木,但是和手册上的形状完全不一样,家长就急忙夺过来说:“哎呀,不是这样的,快看看我怎么做。”本来孩子心无旁骛按自己的想法做,结果被家长一打扰,就丧失了兴趣,去玩别的了。

焦虑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急性子的家长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孩子也变得遇事易急躁不安、不能冷静下来专注于解决问题。

过分干预

比如孩子正在专心致志的听故事,家长时不时地就打断:“现在讲的是什么故事啊?”、“听完了故事要讲给我听啊”。

过度的干预和打扰,不仅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感到茫然,也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经常斥责、唠叨

当孩子淘气、或者做事不如自己所愿时,很多家长就会对孩子大加指责,唠叨,甚至打骂。指责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缺乏安全感;经常唠叨让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心理。

这两种方式都会让孩子变得情绪化,内心无法保持平和镇定,所以做事的时候难以集中精神。

放任孩子沉迷电子产品

很多家长自己就沉迷电子产品,为了让孩子不打扰自己,就放任其想做什么做什么。例如一放学回家就呆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或者玩起电脑、平板、手机没有节制,以致对其他事情提不起兴趣。

电子产品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罪魁祸首,加上缺乏正确的约束和引导,会对孩子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专注力这项能力,除了天生外,更多的需要从小培养。0-3岁是培养的黄金期,习惯养成非常快;3-6岁有效果,年龄越往上越难!所以,抓住黄金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很重要!

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专注力的培养离不开井然有序的外在环境。一张干净的书桌、收拾整齐的房间、安静的学习空间,不仅给人一种舒适感,也有助于产生清晰、有条理的大脑思路。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孩子才会更好地获得思绪的平静、精神的集中、专注力的提升。

2.制定时间计划,分阶段完成任务

困难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过量的学习任务容易让孩子失去信心、分心,难以很好地完成。

由于孩子注意力有限,不要强硬要求孩子一次完成过量的学习任务。将任务分解,规定好每一阶段的完成时间,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个小任务。

3.不要一次给孩子过多书籍和玩具

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很多件事情同时进行,一定会引起混乱。尤其是指孩子在完成某一项任务的时候,同时被其它事情打扰,这样就会损害注意力的有效集中。

所以,强烈建议家长,鼓励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

4.从游戏中训练专注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可以利用玩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兴趣,如读绘本、搭积木、拼图、串珠等能够考验孩子专心、耐心和细心的游戏,在轻松的游戏中就能锻炼专注力。

5.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一个不够专注的孩子身边,往往有一个总是打扰他的大人。当孩子对某件感兴趣的事情全神贯注时,不要去轻易打断,毕竟他们的专注力时间是有限的,如多实在要打断,先给孩子一点缓冲时间。

儿童多动抽动门诊地点:

医院新院儿科门诊

坐诊专家:

1.韩新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儿科学科带头人

擅长以中医药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哮喘、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特需门诊时间:每月隔周周五上午(医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