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看起来是“调皮捣蛋”的小男孩,他们常常做鬼脸、眨眼睛、清嗓子,家长多次警告改掉这些“坏习惯”,甚至体罚也无济于事。医院医生表示,这些爱“挤眉弄眼”的小孩可能不是故意调皮,而是得了一种易被误诊、名叫“抽动症”的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据了解,我国抽动症的发病率为5%左右,其中2岁到青春期的男孩最易患抽动症。抽动症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刻板的动作,如频繁眨眼、挤眉、耸肩、嘴巴抽动;其次为发声性抽动症状:尖叫、发出怪声、清嗓、说脏话等;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感觉性抽动症状,孩子会感到脖子、肢体难受等。 门诊中碰到最多的是学龄前或学龄期的男孩子,一般不会出现器质性病变,但经常被误诊,当作眼科、五官科、呼吸科等疾病来治疗。临床研究发现,抽动症的发病与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递质(多巴胺)太过兴奋、功能水平发生改变有关。但家庭环境是导致抽动症发病的高危因素,如父母过严的干涉管制、压抑的家庭氛围等容易刺激儿童出现焦虑、恐惧、紧张的情绪,产生的心理压力可导致抽动症的发病及症状加重。 现在孩子喜欢玩手机、平板电脑等,特别是打游戏兴奋紧张的气氛,会加重抽动症。尽管抽动症本身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危害并不大,但如果是频繁的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严重的带来品行障碍,而且抽动症大多会合并多动症、强迫症、焦虑症等,给孩子未来走向社会的发展带来其他后果。 医生提醒,抽动症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家长要保持放松的情绪,不要总想着纠正、责罚;多陪伴孩子,鼓励孩子多与同龄孩子相处交流,多进行户外锻炼,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都是治疗的必要辅助。 温馨提示 您的朋友可能正在经历类似的痛苦,转发本文,帮他早发现,早康复。 您看此文用 ·秒,转发只需1秒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