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案例导航小虎的妈妈发现小虎最近有点奇怪,总是频频对她做怪脸,眼睛也是眨个不停。她以为儿子是做作业累了,给他滴眼药水也不管用。如此持续了一周左右,小虎妈妈只好带他去医院检查。三天后,结果出来了,小虎得的原来是抽动症。 医生说这可能与小虎刚上一年级,不适应校园环境所致。 抽动症是什么?抽动症是由于大脑功能障碍造成的、以发声性抽动或躯体运动性抽动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抽动通常反复发作,发作时症状快速出现、快速消失,具有刻板性,即反复出现相同表现的抽动。发作时患者的意识是清楚的,但不能控制抽动的出现或停止。 抽动症的病因抽动症好发于18岁以前的青少年,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多3~4倍。一般儿童多在少年期发病,90%在10岁以前第1次发病。 医院接诊的患有抽动症的孩子当中,一年级、三年级的孩子相对较多。为什么这两个群体抽动症发病率较高呢? 首先,从抽动症的病因来讲,其实往往是内因(如脑功能发育不成熟)和外因(外环境刺激)造成的情绪压抑,相互作用下导致的。外因方面,特别是与压力、强烈刺激、生活事件等因素有关。 压力方面学习压力大、过分超负荷的课外班、父母期望值过高等,造成孩子过度焦虑。所以,抽动症也常常是儿童对压力的一种反抗表达。 其他因素强烈刺激、生活事件阴影等因素,比如受到惊吓、过分兴奋、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人际关系紧张等。 具有过敏性体质(对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刺激特别易感)的儿童也容易诱发、加重抽动症。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过敏性皮炎、哮喘等。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相对自由的幼儿园毕业,就进入到规则、学习、环境完全不同的小学。这时候的孩子大多比较调皮、多动,但是学校里要求孩子遵守纪律,不能随便下座位和玩闹。面对新的转变,很多孩子一时间还不能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再加上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比如知晓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就打骂孩子。其中一部分的孩子就会出现抽动症状。 三年级是小学的一个转折点,知识学习的性质改变、难度升级。一些孩子学习习惯、思维基础没打好(比如上课不专心),学习自然会跟不上。孩子成绩一滑坡,妈妈免不了着急,打骂是家常便饭、各种辅导班也一个接一个......这样以来,孩子自然也是焦虑压抑。 孩子出现抽动症之后,家长的不理解、打骂,老师同学周围人的排斥、嘲笑,更会加重抽动症状。最终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功能。 抽动症如何治疗?目前来说治疗抽动症的方式有以下这些: 1.中医诊疗 纯中医中药诊疗此病虽然低风险,对于很多疾病都能起到调节作用,但诊疗效果较慢。 2.西药诊疗 会因药物的副作用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患者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使用药量增加。西药诊疗儿童抽动症虽然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副作用较大,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小孩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副作用对身体有损伤。 3.手术诊疗 虽然对肝肾功能没什么损伤,但会对诊疗产生依赖性,需要开颅,手术存在巨大风险。 4.生物反馈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它安全、无不良反应,且效果持久稳定,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抽动症的治疗上。 温馨提示润之杰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儿童抽动症最好早确诊早治疗。因此,建议家长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