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但如果行为活动明显比同龄孩子多,自控力差,不能安静下来。 家长要警惕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网络图,仅供参考) 案例一: 李某,男,10岁,从小调皮,脾气大,父母认为等长大就好了。 上学后老师频繁找父母谈话,说李某上课做小动作,东摇西晃,扯同学头发,损坏书笔,成绩差,劝之不听。 父母批评打骂后,李某越来越叛逆,表现撒谎、厌学、逃课,父母开始醒悟,孩子不仅仅只是调皮。 案例二: 王某,男,8岁,上课时不遵守纪律。 用笔乱写乱画,小动作不断,玩文具、咬指甲、扮鬼脸、愰椅子、惹同学、易冲动、忘作业。 父母想尽各种办法无效,医院就诊。 医师通过面诊、仪器检查、多动症量表评估等方式,明确诊断为多动症。 以上两名小孩均接受了医教一体的新模式治疗。 首先是经全方位综合评估,再制定针对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及家庭健康指导,通过家庭护理与专业医学相结合治疗。 目前两名小孩动作减少,注意力集中,成绩明显提高。 (网络图,仅供参考) 调皮与多动症的共同点与区别: 共同点: 调皮与多动症一般都存在多动的情况,孩子比较好动,性格开朗,有些任性,非常活泼。 这是调皮和多动症的孩子基本上都具备的现象。 区别: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又称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 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 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可出现长时间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老师指令等表现特点。 而调皮的孩子,可能偶尔会存在,但是经过老师家长反复纠正后,是可以改过来的。 国内外调查发现多动症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 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递质、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环境因素、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多动症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明显注意集中困难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是本症的核心症状。 (网络图,仅供参考) 常常注意力难以持久,容易因外界刺激而分心,不能注意到细节,做事拖拉,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指定的任务,容易丢三落四。 活动过多,经常显得不安宁,手足小动作多,不能安静坐着,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行为冲动,做事不顾及后果、凭一时兴趣行事。学习困难,注意障碍和多动影响了患者在课堂上的听课效果、完成作业的速度和质量,致使学业成绩差。 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发育较差。 易与品行障碍共病,有攻击性或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等。 如何处理? 面对多动的小孩,家长要用正确心态来处理。 如果孩子还小,四周岁以下,孩子多动些,也基本上属于正常,家长可以慢慢引导。 而不是觉得孩子有多动症,医院检查,对孩子心理反而不利家庭教育。 如果老师长期反应孩子有多动症的一系列症状,家长就需要重视起来,以免耽误孩子日常学习。 只凭症状只能大致判定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如果想准确地确诊,医院,通过系统的检测后才能确定。 医院一经确诊,在治疗上,会根据患者及其家庭的特点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 药物治疗: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能够短期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则更多地依靠非药物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主要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药物能改善注意缺陷,降低活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成绩,短期内改善患者与家庭成员的关系。 行为管理和教育:教师和家长需要针对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和心理教育,避免歧视、体罚或其他粗暴的教育方法。 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针对父母的教育和训练:适合于伴有品行障碍或其他心理问题、父母不同意接受药物治疗或父母教育方式不恰当的患者。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