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2.html 点击??????免费领 今天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小儿多动症的事儿。 用中医专业的视角提醒你,面对有多动症的孩子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所谓“脾虚肝旺”。 举一个例子来讲脾虚肝旺的。 有一个6岁小男孩。 大概四五岁时候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特别好动。上课注意力差、不集中,课堂上有各种小动作,没人跟他玩就自己转圈圈。脾气特别不好,容易冲动,冲动起来,拦都拦不住。 最开始孩子爹妈以为是男孩子好动的天然表现,不算异常。后来,就诊的半个月之前,孩子得了一次感冒。感冒过后,不吃饭、挑食、食欲不振,但小动作比以前明显多起来,注意力越来下降,脾气越加烦躁,敢和老师顶嘴、推搡。 后来老师和家长说,最好带孩子去看看。 孩子爹妈才知道不对劲儿,医院检查,确诊多动症。经过调治没有效果,家长决定让孩子看看中医。 刻诊,脉弦细、苔薄白,舌质淡红,大便偏稀,小便偏黄,晚上睡觉质量不高。 医家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党参,炒白术,钩藤,白僵蚕,石菖蒲,茯苓各15克,炙甘草,朱砂各3克(水飞),藿香梗,白蒺藜各10克,远志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3次,一共开6剂。 结果患者用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多动、烦躁明显减轻,睡眠安好。 后来,医家用小柴胡汤加减和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后续调养。主要的就是一诊时开的方子。治疗的基本思路也都在一诊方里面体现出来了。 小孩子这个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考虑四个字就是脾虚肝旺。 中医儿科有一句话,叫做孩子“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肝属木,含生长之机。小孩子在生长期,肝木之气就很旺。肝木之气旺,就容易发脾气。有些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变得叛逆、不听话、顶嘴、情绪容易激惹,都是肝旺的体现。 肝旺除了体现在情绪上,更容易体现在行为习惯上。这就是好动的原因。肝藏魂。肝旺有热,亢奋,魂不安,闲不住,所以会好动、多动。 很多孩子脾气不好时,吃饭也不好,后天之本脾胃比较差,挑食厌食明显,有的还容易拉肚子。脾主运化。这些都体现脾虚二字。 脾属土。肝属木。肝气越旺,越容易克伤脾土。脾土不足,不能给树木以营养,加剧了肝阴肝血的不足,让肝气更容易难以控制,加重孩子的肝旺之性。 脾虚肝旺就这样形成了,相互影响,不断加剧。 医案里患者其实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好动、易怒、暴躁,是肝气过旺之象。厌食、挑食、食欲不振,是脾虚之象。脉弦,主肝郁。脉细主脾虚。便稀,是脾虚不能运化,尿黄是心肝有火,下移小肠。 肝藏魂。肝旺不收,就一定会睡不好觉。一切都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脾虚肝旺。 脾虚了,就健脾。肝旺了就平肝。 医案中的配伍是《医宗金鉴》里头的益脾镇惊散的加减。 《医宗金鉴》是一部非常好的书。我们后人对它的研读不够。里面有不少好方子值得挖掘。益脾镇惊散就是其中之一。这方子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入钩藤和朱砂。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人参常变成党参。四君子汤是健脾益气的配伍可以解决脾虚的问题。朱砂和钩藤可以清热平肝,针对肝旺这个问题来设置。这个方子,就有健脾平肝的作用。 再加入藿香梗、白僵蚕、白蒺藜来理气、平肝、熄风,解郁,远志和石菖蒲开窍、醒神。 经过此方调理,小孩子脾虚得以补益,肝旺得以抑制,肝风得以化解,身上一系列问题,都随之化解了。 到这里只是完成了治疗的一多半。后来采用的小柴胡汤、柴芍六君子汤等,也都是在调和肝脾,思路都是一样的。 小儿多动症是脾虚肝旺是不可忽视的病因病机。典型特点是脾气大、容易激惹、闲不下来,不爱吃饭、拉稀腹泻,挑食厌食,脉弦细,尿黄,便稀,舌苔薄白。在中医语境下,小孩子在这个阶段很容易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在调治的时候,务必按照健脾平肝的思路进行。 不能说小儿多动症,一定都属于脾虚肝旺。有些小孩子属于痰热扰心。因此,对这事儿,务必辨证施治。 本文理论依据:《医宗金鉴》、《中医儿科学》、《中医基础理论》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不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点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