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弱肝旺角度谈多动症抽动症的调理思路

时间:2021-7-2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好 http://pf.39.net/bdfyy/

《养生防病》健康微刊期

儿童多动症是指发生于儿童时期表现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度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抽动症是一种突发、快速、不可自控、一般无目的性的肌肉运动,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多发于儿童期。这两种儿童行为障碍性疾病己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是当前儿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项综合性课题。

依据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的临床表现,结合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病理特点,笔者认为该两种病主要是因小儿脾弱肝旺、阴阳失调所致,浅谈如下。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又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密切有关;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也甚为密切,病理上心脾两脏常互相影响。

肝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为风木之脏,主动,藏魂,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小儿脏腑娇嫩,神气未充,感受病邪每易邪气袅张而壮热,火热之邪播灼肝经,劫耗阴液,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故《丹溪心法》谓小儿“肝常有余”。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属土,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气相对成人来讲更为迫切。然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这就形成了营养的需要量大而相对谷气不足的内在矛盾,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即小儿“脾常不足”。

儿童多动、抽动症的症状,在中医慢惊风、抽搐、感疚、筋惕肉潤等病症中有类似记载,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漫惊》谓:“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脾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感疚渐生。其感疚症状,两肩微耸,两手下垂,时复动摇不己,名为慢惊。”证治准绳·幼科·唇口蠕动》谓:“唇为脾之华,口乃脾之窍。又阳明之脉,环唇口而交人中。阳明胃也,是以脾胃虚者,多有此症,不独病后而己。”

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阴亏虚,无以养肝,易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则见筋肉跳动、手足动摇、抽搐;肝风内动,风阳上扰,伤及头面,则头摇、眨眼、皱眉;肝的阳气升泄太过,肝性失柔,故多动易怒;肝血不足,血虚生风,筋脉失养也可见肢体颤动、肌肉抽动,血虚心失所养,神不得安,则神思涣散。

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慎,损伤脾胃,或肝失疏泄,克伐脾土,均可致脾运失健。脾失健运,一方面使水湿不行,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脉络痹阻,而见行为异常之症。痰湿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失所主,故见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另一方面,脾失健运可使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虚不能温养肌肉四肢,则肌肉挛缩而颤,故见撅嘴、唇动、手颤等症,脾气虚则思虑不固,心神失养,则见注意涣散、多动不安。

综上所述,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虽表现为心肝脾肾多脏的功能失调,但与小儿脾弱肝旺的病理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其本质属本虚标实。治疗应以健脾益气、平肝熄风为主,再根据临床表现兼用滋阴补肾、豁痰开窍、养心安神之法,标本兼治,肝脾并调,平衡阴阳,以达“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的目的。

张映梅/文实用中医药杂志年1月第21卷1期

推荐阅读:

抽动症、过敏性鼻炎、哮喘,我家孩子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到的

食疗在治愈孩子抽动症和哮喘的同时也治愈了我的心灵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抽动症、扁桃体慢性肿大、尘螨过敏食疗痊愈记录

每个家庭都需要一个懂健康的人,马上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