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咧嘴、清嗓子 当你的孩子出现这些抽动症状时 作为家长的你 是否曾为此呵斥或者打骂孩子 孩子患上抽动症后 家长如果经常提醒(制止)或者 呵斥孩子的这些抽动行为 不仅会导致孩子的抽动症状越来越严重 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家长向我们咨询关于儿童抽动症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春季会成为儿童抽动症的高发期呢?抽动症的孩子又有哪些表现呢? 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详细解析一下儿童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其症状表现主要为不自觉动作,影响部位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最多见的是一种突然、短暂、重复、刻板的一群肌肉或数群肌肉的小抽动,儿童抽动症以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 1、眼部肌肉抽动 表现为扬眉、皱眉、眨眼、斜眼、翻白眼、凝视等。 2、面部肌肉抽动 表现为咧嘴、撅嘴、缩鼻、扮怪相等。 3、颈部肌肉抽动 表现为点头、摇头、扭脖子、耸肩等。 4、喉部发声抽动 表现为异常声音,如:干咳声、清嗓子、吼叫声,或不停地吐唾沫,或口吃、语节、重音不当,不自主的秽语、骂人、说脏话等。 5、肢体抽动症状 表现为甩手、举臂、扭臂、搓手指、握拳;抖腿、踢腿、踮脚、旋转,甚至危姿走路、步态异常等。 6、躯干抽动症状 表现为挺胸、扭腰、身体扭转、腹肌抽动等,而腹肌抽动最不容易被家长发现。雨水节气到来,湿气渐重,易伤脾胃。脾胃在中医五行属土,土里的水湿太多会影响树木的成长,也会引起肝木不舒。所以春季是抽动症高发的季节。但事物都有两面性,是祸也是福。我们可以利用春季的肝阳升发,对抽动症的调理顺势而为——因时制宜,通过药物或者非药物的方法引导肝气升发,疏散郁滞的肝气,缓解抽动的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三有余,四不足。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 而小儿抽动症呢,就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疾病表现,当然个别患儿的情况与“心常有余,肾常虚”的先天体质也密切相关。 所以中医治疗小儿抽动症不能仅靠平抑肝风。否则症状极易复发。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此病。我一般主张分期治疗。 早期抽动及发声症状明显时(抽动及发声为风象)以平肝为主 中期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扶脾抑肝,我们常说“脾为后天之本”,把脾胃调好为后面的治疗打好健康的身体基础。 脾肾同调,这样不仅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同时也能保证孩子的生长发育,不让孩子落后同龄人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