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南海一号有望浮出水面

时间:2016-4-2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阳江“南海一号”有望浮出水面

岭南初冬,气候渐冷,阳江市却“热”了起来,“南海一号”打捞工程各路人马进入“临战”状态:海上打捞现场已采取严格保护措施;有关方面经过反复论证,基本倾向于采取“整体打捞”方案;水下考古队正进行数据收集和基础准备工作;配套的阳江水下博物馆在紧张筹建;中国唯一水下考古基地近日在阳江海陵岛落成使用。“南海一号”出水文物表明,1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来样加工”商贸业务“南海一号”是广东阳江海域1艘古代沉船。在阳江博物馆,有幸提早目击了“南海一号”前期打捞出水的部份文物。其中,许多“洋味”十足的磁器格外引人注目。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从磁器到首饰盒,其式样、造型、内饰与国内发现的同期产品风格迥然不同,具有浓厚的阿拉伯特点。我国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号称“瓷的时期”,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6大名窑,其造型、釉色和装潢都到达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当时,中国磁器出口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一名考古专家分析,当时,国内磁器生产者根据外国商人提供的图纸和要求,特别加工了这些产品。它充分说明,早在宋代就已出现“来样加工”的商贸情势。此次所见,只是数千件出水文物的一小部分。去年3月前后,我国水下考古队对“南海一号”沉船进行了小规模探测和发掘。在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这些文物以磁器为主,有景德窑系的影青瓷、福建彰化窑系的白瓷、福建磁灶窑系的绿釉瓷、浙江龙泉窑系的青瓷,件件造型独特,工艺精深。根据研究鉴定,“南海一号”首批出水文物整体价值极高,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其中许多是十分罕见乃至独一无二的文物珍品。由于这些磁器都是在运输进程中突然沉没的,经过千百年沉没后被打捞出水,大部分磁器依然可以清晰看到火焰光和浮光。由于表面光洁,很多人不敢相信这是沉没上千年的文物。“南海一号”装载的文物可能有6万―8万件。打捞出水的文物也许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昌盛其实,早在16年前,“南海一号”就被发现了。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一家潜水打捞公司合作在广东省台山市与阳江市交界的海域内寻觅一条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行动中意外地发现一条满载宋代磁器的沉船,并打捞出200多件绿釉小瓷盘、锡壶、青白釉磁器盖等。随后,该沉船被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命名为“南海一号”。但由于各种缘由,打捞工作几度搁浅。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率队,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青岛、福州等市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同组成1支12人左右的“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实行调查工作。根据考古专家估算,“南海一号”装载的文物可能有6万―8万件。对它的打捞和文物的出水,可望复原、弥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某些历史空白。早在两汉时期乃至更早,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现在的广东、福建等地港口动身,远航到印度,再转运至埃及、罗马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它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由于时期的变迁,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大部分湮灭在历史尘埃当中,许多史实无从考证。由于“南海一号”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藏品”的数量异常丰富,专家期待“南海一号”能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提供大量的实物证据。有学者乃至预言,“南海一号”的打捞也将像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两次重大发现―――“甲骨”和“敦煌”带来甲骨文研究和敦煌学的繁华一样,带来“海上丝路”研究的勃兴。广东阳江海岸线长,自古海上贸易非常繁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和必经之地。历史上,阳江海域产生有文字记载的特大海难就有屡次,沉船无数,“南海一号”不过是其中1艘而已。随着近些年沉船不断被发现,广东沿海已成考古学界关注的“黄金海岸”。可能采取“沉箱式”整体打捞出水,再将“南海一号”从海上平移进水下考古博物馆,置于巨型玻璃缸中“南海一号”的发现,被称为世界航海史上的1大奇迹。沉船如何打捞?打捞上来后文物怎样保护?这些都是众人关注的问题。考古队员在潜水打捞进程中发现,这艘约30米长、10米宽的沉船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宋朝船只。这1发现改变了考古队的打捞思路。经过屡次论证,有关部门比较倾向于采取一些专家提出的“沉箱式”整体打捞方案,即用钢篮将沉船整体包住,再在船底用钢钎穿过,潜水员在海底进行打铆和焊接,最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虽然船体重达3800多吨,但整体打捞不存在技术难度。这1整体打捞方白癜风能彻底治好吗案的预算为1亿多元。目前,“南海一号”具体打捞时间还没有最后肯定,有关部门正在进行打捞前的数据收集和核实工作。阳江市博物馆一名专家认为,最好选择在每一年的3至6月份打捞。这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小,方便水上打捞操作。由于沉船海域风多浪高,海底水流急、浮游生物多,沉船上淤泥较厚,致使海水能见度差,影响观看效果,而且不利于文物保护。所以,在“南海一号”所在的海底建“水晶博物馆”的方案遭到否决。现在的方案是,“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后,将直接从海上平移进专门建设的水下考古博物馆,置于巨型玻璃缸中。据悉,国家文物局和广东方面已初步达成共鸣:国家文物局负责出资打捞,广东省负责建设水下博物馆,阳江市负责后期保护。在阳江博物馆,看到,已打捞出水的部份文物,都经过了清洗和脱盐进程,保存良好。目前,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基地已在阳江海陵岛落成使用,阳江水下考古博物馆也在紧张筹建当中。据介绍,水下考古博物馆初步选址在海陵岛大角湾,预计总投资在4亿元左右。(冒浩文 张德庆)

来自:人民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