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的价格一般是多少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40110/4324699.html 唯精唯专科学严谨—和合共生健康生命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孩子让家长和老师很头疼:他们格外好动,集中注意力困难,被视作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或者挑战父母底线的“捣蛋鬼”。有些家长可能会收到老师的反馈:“上课不专心”“在座位上坐不住”“打扰其他小朋友”等。 当有人提醒家长孩子很有可能得了多动症,有的家长会说,“我小时候也这样,原来这个是病啊”;也有的家长会疑惑,“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我们家里几代人都没有得这个病的,孩子为什么会得呢?” 什么是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俗称“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年出版的《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患病率为6.26%,高于国际上平均5%的患病率,患者人数约有万。 多动症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但有7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青春期,30%-50%的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多动症的症状通常从三四岁开始显现,六七岁多动和冲动的表现最为严重,青春期后症状开始消退;注意力异常表露时间较晚,约在八九岁影响达到巅峰,可能持续终身。多动症会使得患儿在学龄前开始出现行为问题,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社会交往,同伴关系和身心健康,还会导致不少患者长大后出现心境障碍、品行障碍。哪些因素会增加孩子多动症风险? 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闫俊娟介绍,其实,多动症是一个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 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超过25%的多动症儿童一级亲属(包括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也患有多动症,而普通儿童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5%,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儿童患有多动症,那么其家庭成员患多动症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5倍。如果同卵双胞胎之一患有多动症,那么另一个患多动症的危险性是80%至90%,这就说明遗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环境因素:例如母亲怀孕期间吸烟、饮酒、抑郁、贫血;孩子出生时早产、体重偏低、脑损伤;儿童体内血铅水平升高,以及人工色素、食品染料等均有可能导致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风险增高。还有一些研究也发现,有些多动症儿童大脑发育较同龄儿童晚,脑内负责注意力和安静的物质是偏少的,所以孩子会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家庭环境因素: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家庭关系严重不和睦,经常争吵,教养方式不一致,甚至长时间闹离婚,都有可能会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所谓的“虎妈”“狼爸”“鸡娃”等,不顾及孩子的实际能力,而仅凭父母自己的期待去不断给孩子加码,都有可能增加孩子的社会心理压力及精神紧张刺激,从而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多动症”标签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同,正常情况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一般来说,5-6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2-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可以达到30分钟。只有当儿童的注意时间明显短于以上时间,并且跟班级内同龄孩子明显不同时,才考虑为异常。 过早过多的标签化,不仅会把焦虑的情绪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传递,还会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不良情绪的笼罩,让孩子在学校中被同学们戴上有色眼镜来审视,从而对其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多动症的诊断需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在两个以上的场景中(如学校、家庭)存在,并且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及对功能(如学业、交往)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如果家长觉察到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在注意力、好动、情绪上表现大为不同,医院做进一步评估、诊断。 此外,多动症之所以很难由家长自己来判定,还因为它很容易与其它疾病合并出现,在确诊儿童中,62.7%伴发感统失调,44%伴发学习障碍,34.6%伴发对立违抗性障碍,20%伴发抑郁障碍。 多动症不仅仅是多动,其实有3种类型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多动症其实有3种类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其中,注意缺陷型的儿童可能没有明显的多动、冲动症状,所以有一些病例不能只以多动、冲动来辨别。 注意缺陷型的症状可表现为:经常粗心大意、马虎,不注意细节;在听课、阅读或谈话时很难保持注意力;跟人说话时经常看起来心不在焉;很难按照指令与要求做事,学龄儿童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很难完成被分配的任务或活动,凌乱、没有条理,时间管理能力差;不愿意做需要持续用脑的事情,比如家庭作业、阅读等;经常丢失学习用具、日常用品等,如铅笔、书本等;经常因为外界的无关刺激而分心;日常活动中容易忘事,比如布置的作业或任务。 多动冲动型的症状可表现为:经常坐不住,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上课时会离开座位,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场合经常离开座位;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经常无法安静地学习或做事;经常说话多,“滔滔不绝”;经常忙忙碌碌的;经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答;经常难以按顺序等待,比如排队时总是表现不耐烦;经常打断别人或者打扰别人,比如打断他人对话、游戏等。 混合型的症状则以上二者兼而有之。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排除多动症的可能。 医生如何治疗多动症? 各国儿童多动症诊疗指南的一致意见是多动症患儿5岁以前主要是靠行为训练和行为管理来矫正;到5岁以后则首选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也会根据年龄及具体表现调整治疗方案及目标,目前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提到药物,家长们免不了有很多担心和疑问,特别是精神类药物,大众对其有更多的误解,对于用药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好像药物都像“洪水猛兽”。其实多动症的治疗指南推荐,对于符合多动症诊断标准的学龄期儿童(≥6岁)及青少年,单纯的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行为/心理干预是一线治疗选择。 多动症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中枢兴奋剂和非中枢兴奋剂,目前在中国使用的分别为哌甲酯和托莫西汀。开始药物治疗之前,医生会采集孩子既往的详细病史,进行相关的化验检查,记录基线身高、体重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也会定期监测可能出现的一些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的使用确实有可能带来一些副反应,但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一些轻微的、能够耐受的副反应,如食欲不振、睡眠改变等,常在服药初期的时候或较高剂量时出现,一般能通过调整服药剂量或时间、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得到缓解。 多动症药物治疗的持续时间是个体化的,目前尚无指南推荐一个明确的服药持续时间。在一项关于多动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心理治疗、药物联合行为/心理治疗,以及社区护理)的研究显示,对参与者36个月的随访发现,各个治疗组的临床结局和功能结局都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在药物治疗数年后,对于那些多动症症状获得稳定改善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尝试停药,但这种尝试应该是在家庭、学校和医疗密切监测和评估了其核心症状和功能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建议家长咨询医生一起评估终止治疗的利弊。 非药物治疗主要为针对多动症的行为治疗。用于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干预技术包括:正性强化、暂时隔离法、反应代价法(出现不当行为或问题行为时撤回奖励或特权),以及代币行为矫正法(一种结合正性强化和反应代价的方法)。 多动症儿童在家庭中可能会出现拖延任务、过度活动、冲动等行为,因而容易产生亲子冲突。如果父母懂得行为治疗的原则并能够始终如一地使用该技术,可以增强父母的育儿技能,改善亲子关系。 行为干预小贴士: ?坚持遵守每日计划表 ?将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保持在最少(比如:孩子需要专注做事的时候家长切不可来端茶送水、嘘寒问暖) ?为儿童提供特定且合理的地方放置作业、玩具和衣服(进行功能分区,如学习区、游戏区) ?设定可达成的小目标(比如:15分钟内写完汉字作业) ?奖励正性行为(如用“代币制”)(比如:规定时间完成了指定任务可以获得笑脸小贴画一枚,一周集齐7枚可获得几种奖励之一) ?识别出无意的负性行为强化(比如:在商场孩子非要买某件已有的玩具,家长拒绝,孩子不走,哭闹,家长劝说,孩子喊叫、乱跑、打滚,家长生气,买了这个玩具,带走了孩子) ?使用图表和清单帮助儿童保持“专注于任务”(做完一件事在清单上打钩) ?限制选项 ?寻找儿童可以成功完成的活动(如爱好、体育运动) ?采用平静的训导方式(如,暂时隔离、转移注意力、让儿童离开所处环境)(要体现出家长一致的原则和冷静的态度) 总之,多动症的治疗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单打独斗”,需要医生、家长、孩子、学校应该形成统一的治疗联盟,共同为多动症患儿提供积极接纳和支架式教育,让他们在安全的、有规则的、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来源:北京日报精神卫生等 推荐阅读 我国自闭症患者已超万,如何尽早发现和科学干预? 《小舍得》学霸颜子悠抑郁了,孩子出现四种迹象就要引起注意 双相情感障碍:自杀风险最高的精神疾病,我国患者已达万 我国有多万焦虑症患者,长期不治疗会引发哪些后果? 超过96%的患者从未听说过这种病,但它的危害却具有毁灭性! 全球13亿偏头痛患者,十余个诱发因素,如何控制预防发作? 冷静而温暖 她用画笔生动讲述精神病患者的人生故事 国际癫痫关爱日丨癫痫发作时,究竟如何正确急救? 我国约有万癫痫儿童,亟待早诊早治、创新药物、消除歧视 老人用药切勿盲目,这10类药物可能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中国精神疾病现状:患者总数已超过1亿,92%重症者未接受治疗 关于我们 北京博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博润阳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年,致力于为国内外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从产品整体策划、申报及研发策略组合、临床开发制定及实施、新药申报咨询到上市后科研推广等全面的临床研究专业服务与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提高临床开发的效率和效益,助力人类健康,使生命充满希望。 商务洽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