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有些孩子有眨眼睛、抽鼻子和耸肩膀等异常行为,这让很多妈妈非常担心,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病。 其实,宝宝的这些行为,大多数都是暂时的,只持续几个星期到几个月的时间,慢慢的就会自行消失。宝宝的这些动作都是不由自主的,可能是由于孩子正在成长的神经系统中发生了肌肉痉挛和抽动。单纯的抽搐并不是严重的心理紊乱或者是潜在疾病的信号。 有的家长为了阻止孩子的这样的行为,会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行让孩子停止,但孩子的症状并没有因此而变好,反而更加严重了。其实对于孩子的这样的行为,最好的方式是表面上忽视,内心里注意观察,不要让孩子看出来你很在乎他的这种抽动,以避免抽动的频率更高,持续的时间更长。 但是,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下的症状,医院进行就诊: 抽动经常性的发生并且已经持续三个月以上; 抽动的同时还伴有其他行为,如哼哼声和眨眼睛; 抽动的时候还伴有大叫大嚷,全身不停地抽动; 即使在睡觉的时候,这种抽动也不会消失。 如果出现了以上症状,孩子就有可能患上了儿童抽动症。 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儿童抽动症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出现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引起抽动症的原因与遗传、生化代谢失调或环境等因素有关。 此症通常在3~15岁间发病,男孩较女孩多。 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点头等。 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自行消失。 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儿童抽动症的诱因 某些神经和精神类型的儿童易发生此病。比如神经质、胆怯、多动、情绪不稳定、对人对事敏感及有固执倾向者。而且此症常伴有不明原因的头痛、腹痛及便秘、遗尿等。 某些精神刺激可诱发此病。例如对孩子要求过度、责备过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视或环境中出现紧张气氛等,这些因素均可使孩子产生矛盾心理,抽动行为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另外,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也可能会诱发此病。 孩子开始出现抽动反应可能是由于条件性的逃避反应。比如眼中有异物而眨眼,或模仿他人的抽动症状,日久形成了习惯。 某些突发的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及脑部的轻微损伤也可成为诱因之一。 抽动症的危害 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小朋友们嘲笑、奚落,使孩子产生自卑,性格内向。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进而有可能出现伤害别人的行为。 有些抽动行为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痊愈,顽固者可延续数年,甚至一直到成人。因此,对待孩子的抽动症状,家长一定要仔细辨别轻重,如果症状医院咨询医生。 家长应该怎么做? 带孩子看医生,排除疾病因素的影响; 禁止孩子长时间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 有目的地让孩子多活动,以此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引导孩子学会面对压力,增加孩子接触各种环境的机会; 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切记不要在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用语言甚至体罚的方式进行纠正; 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药物和调整剂量,不要擅自增加药量或停药,否则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或增加治疗的难度。 饮食清淡:在这些孩子的食谱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少,但高蛋白、高热量的同样要限量。多食清淡的、含维生素高的蔬菜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富含色素及食品添加剂食物、或大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孩子要怎么做? 积极配合家长和医生的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确信自己的病是可以治好的。 了解自己的不可控制的症状是因疾病而导致的,就像头痛时捂头一样自然,同学们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主动和同学交往,以增进友谊。 当影响学习使成绩下降时,要知道是暂时的,通过加倍努力后会赶上来,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毕业就证明自己有毅力、有能力。 避免情绪波动。平时少看电视,不玩游戏机,不看恐怖影视剧。和同学和善相处,不打架斗殴,尽量控制自己的不良冲动行为。 预防感冒,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及时增减衣服。 在公共场所,别人用不同的眼光看你时,你只管用天真的眼光看着他。 过来妈妈的贴心话 对于3岁之前宝宝出现的各种不良或异常行为,你一定不要慌张,及时请教一些心理机构医院的精神科大夫,切记不要对孩子粗暴干预,这样只能会让孩子的症状更加严重并给孩子留下心理伤害。一定要遵从专业人士的指导,否则可能会延误孩子的一生。 来源:网易亲子 治疗白癜风的药膏中药治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