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遇到很多家长问“我家孩子经常喊饿,每天上桌就要吃肉,吃得也多,但就是不见长体重是怎么回事?”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只是孩子胃强脾虚的表现,吃得多,但脾胃运化功能差,吸收不好,大便夹不消化食物残渣或大便稀溏。 脾弱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乃稚阴稚阳之体,本就“脾常不足”,再吃得过多导致脾胃运化差,使本就虚弱的脾气更加难以运化水谷精微。 胃强脾弱多表现为:食欲盛或如常,多食善饥,反而消瘦,食后困倦,嗳气频繁,精神状态差,大便夹不消化食物残渣或大便稀溏。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调理胃强脾虚的推拿穴位 清胃经 定位: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称清胃经。 作用:和胃降逆、泻胃火、健脾胃、助运化。 补脾经 定位: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称清胃经。 作用:和胃降逆、泻胃火、健脾胃、助运化。 清大肠经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从虎口推向食指尖为清大肠。 作用:清利肠腹、除湿热、导积滞。 揉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拇指或食指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 摩腹 定位:在腹部。 操作:患儿取仰卧或坐位,医者用掌面或四指摩之,称摩腹。逆时针摩为补,顺时针摩为泻,往返摩之为平补平泻。 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健脾止泻、通便。 中医儿科简介 医院儿科创建于年。在綦江区率先开展小儿推拿,我科以中医治疗为主要特色。内服中药与中医外治疗法相结合。现儿科已形成预防、保健、诊疗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 我科在传统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充分发掘中医宝库,开展了多个中医外治项目――刺四缝、捏脊、放血疗法、耳穴贴压、穴位贴敷、中药熏洗、小儿推拿疗法等,安全、经济、疗效显著,不损伤儿童正气,无毒副作用。刺四缝疗法适应于疳证、消化不良等症;捏脊疗法适用于疳证、消化不良、呕吐、腹泻、便秘、夜啼等症;放血疗法适用于高热、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耳穴贴压适应于咳嗽、哮喘、鼻炎、失眠、遗尿、多动症、抽动症、性早熟、肥胖、汗证、近视等症;穴位贴敷适用于咳嗽、哮喘、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小儿推拿除治疗以上疾病外,对于小儿抵抗力低下、儿童长高等也有非常好的疗效。 中医儿科一直以“用传统中医预防保健,为您家宝贝健康护航”为宗旨,致力于弘扬中医文化,发扬中医药特色,在充分运用中医中药的前提下,结合现代医学的的诊疗技能,以安全、有效、经济的最佳治疗方法为广大儿童服务。 中医儿科刘毅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