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频繁眨眼吸鼻子耸肩甩头等动作

时间:2021-6-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很长时间过去了,有很多家长咨询我关于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相关问题,一直没有给予系统的回复,这段时间也参考了许多资料,今天就给大家做一下相关“抽动症”的科普。

希望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

何为抽动症?

抽动症:抽动症的全称是抽动秽语综合征,也叫妥瑞氏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障碍,表现为动作和发声抽动,一般于儿童期起病。抽动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大约有6%~13%的儿童在18岁前都或轻或重地出现过抽动。抽动常常在5~10岁之间开始出现,在10~12岁这段时间里最为严重;其中男孩会明显多于女孩。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应该知道:一部励志电影《叫我第一名》中的男主角布莱德患的就是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标志性表现是抽动,这是种突然、短促、间歇、反复、不规则的运动性抽动,或许会发出声音。这些症状可能暂时能被有意识地抑制,但是不能长期控制。抽动症的抽动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单纯性抽动的表现包括:眨眼、点头、吸鼻子、耸肩和甩头等等,形式多样。很多患儿有一系列复杂的协调动作,包括:步态异常、下跪、踢腿、跳跃、躯干弯曲、扭转动作、抓挠动作、上肢投掷运动和诱惑性或猥亵性手势以及触摸自己或别人身体、怪异模仿他人动作等等。抽动频率不等,频繁者一日可达十几次甚至几百次。同时,抽动症也可能会表现出不自主发声,从单纯响声到秽语症(粗鄙言辞)、模仿言语(重复听到的言语)和重复言语(以更快的速度重复短语或单词)。约40%的抽动症患者会出现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个名字往往让家长产生误解,觉得这是个很丢人的疾病。事实上,孩子患有抽动秽语综合征,就像感冒发烧一样,并不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所以如果孩子患病,希望家长不要因为这种疾病表现的特殊性而产生特别的想法。家长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的表现。抽动症的病因是什么?

目前为止抽动症病因仍不完全明确,不过学者普遍认为它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遗传、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所致,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家长关于抽动症的一些提问。

1

如何确诊抽动症?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检查可以诊断抽动症。抽动症属于临床描述性诊断(也就是说医生是依据孩子的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排出引起症状的其他疾病,来进行诊断的)。做头颅核磁(MRI)、脑电图、心脏或血液检查只是为了排除继发性抽动,以便避免延误相应诊疗。如孩子有眼部和鼻子本身的疾病,比如干眼症、过敏性结膜炎、鼻后滴漏等。所以建议务必先明确孩子眼睛本身以及鼻咽部的情况,因为在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也容易诱发抽动。

抽动症的具体诊断标准就不讲了,不是大家学习的内容。

2

身体缺乏某种维生素会引起抽动症吗?

目前并没有研究表明抽动障碍和维生素相关,虽然抽动可能会在有压力、焦虑的时候加重,但是很多抽动障碍的发作并没有明确的诱因。抽动症可能与缺铁相关,可检查孩子是否有贫血的情况。

3

寒冷刺激会使抽动发作更严重吗?

目前并无明确的信息证明,寒冷刺激可以诱发抽动。如果觉得孩子在冷刺激后抽动加重,可以考虑规避这种刺激,来减少发作。对于每个孩子来说,能够增加自己压力,从而使发作频率增多的相关因素不同,所以需要个体化的护理。

4

抽动症会遗传吗?

抽动症明确的遗传倾向,但是至目前并没有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

5

抽动症影响智力吗?

不会影响智商,但是有可能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孩子的社交等,所以有一部分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有可能会存在困难。

抽动症如何治疗?

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指使用一些直接作用于大脑中特定受体的药物,来对大脑功能进行调整,主要针对比较严重的抽动症,比如说孩子的抽动有伤到自己的风险,或者已经影响了学习、社交等,再或者是合并了别的异常(注意异常、多动障碍等)。

药物治疗不作为重点(是医生的事情)。下面主要讲一下非药物治疗。

对于绝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使用心理行为治疗抽动症非常重要,特别是让孩子、家长、教师对这个疾病产生正确的认识,消除孩子和家长对于这个疾病的“病耻感”,给孩子提供一个温和、接纳的环境,对孩子的恢复是有很积极的意义的。

同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进行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即使是已经开始服用药物的孩子,也需要同时积极配合心理、行为治疗。

1.帮助孩子树立对抽动症状的正确认识

我们通常可以这样和孩子说:“你现在总是眨眼/清嗓子...就像感冒发烧一样,是个疾病。这个病需要定期去看医生,还需要调整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才能快一点好起来。”

清晰的界定、了解和说明,树立正确的认识,有时候就已经给了他们很好的支持以及应对外界的基本能力。

例如,曾经有过抽动的孩子,他们会遇到同学模仿抽动的症状、把抽动的症状当作好玩的游戏,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应对同学的“小作弄”——我爸爸妈妈说了,我这是抽动症,是生病了,需要看医生的!

2.家庭的合理期待与调整

很多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难免着急,总是希望第一时间就能消除所有症状。但是,既然抽动症也是一个疾病,那么也跟很多疾病一样,需要有个调整和缓解的过程。

3.减少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