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馆.健康导医》年9月5日嘉宾:黄建群 医院儿科主任、医院、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综合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温州中医儿科学术带头人;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儿科分会副主委。 专业特长: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四十多年,对小儿呼吸系统: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喘嗽、易感儿;小儿脾胃系统:消化不良、营养不良,厌食病,肥胖症;新生儿疾病黄疸、盘肠气;多动症、抽动症、过敏紫癜;小儿遗尿、性早熟矮小症等有较深入研究。 门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医院名医馆,一、三、五上午雪山路延生堂,一、三、五晚上北京同仁堂。 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高。发病率在0.05%--3%,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若未治疗,至青春期后,大约有1/3的患儿抽动症状可自然缓解,另有1/3的患儿症状明显减轻,剩下1/3的患儿抽动症状可迁延至成年。 典型症状: 1.发声性抽动:实际上是喉部肌肉抽动,当这些部位的肌肉收缩抽动时就会发出声音,简单的如“喔、噢、啊”等,也可表现为清嗓、咳嗽、吸鼻、吐痰、犬吠等声音。 2.运动性抽动:指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表现出来就是眨眼、蹙额、噘嘴、缩鼻、伸舌、张口、摇头、点头、伸脖、耸肩、挺胸等动作。 3.秽语性抽动:控制不了的骂人吐口水,或学动物叫等。 病因: 从中医角度: 先天因素: 孕妇妊娠期间的健康及精神状况,曾用药物及难产,早产,破腹产所致的小颅脑外伤或缺血,缺氧致患儿身体虚弱,阴阳失调。 后天因素: A、饮食不当,营养不良,可造成小儿气血亏虚,心肝失养,血脉不畅; B、情感不畅,精神抑郁,可造成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动风,情绪过于激动,阳亢无制,婴儿期的各种疾病,均可造成气血逆乱,而心神失养。外邪侵袭郁热化燥,筋脉失养则挛急而自动。 C、坏习惯:经常与电子产品为伍,比如成天抱着电脑打游戏,玩手机,玩苹果平板等(此为临床门诊抽动症问诊以来最多的原因)。 总之,先天与后天的共同原因,造成阴阳失调,阳胜则热;气血不和,肝风内扰是其主要病因。 治疗: 1.心理治疗:从心理上消除患儿对疾病的困惑,告诉孩子此病多数预后良好,在青春期会逐渐消失,即使不能完全治愈,遗留部分症状也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 2.行为治疗: 介绍一种简便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行为反向训练 当患儿出现抽动欲望(或先兆)或开始抽动时,用相应的对抗动作来阻止抽动发生。 注意以下3点: (1)选择的对抗动作必须与抽动行为相反; (2)必须持续1分钟或者直到抽动欲望消失为止; (3)应该不引人注目。 3.中医药治疗分内服、外治及平肝药枕: 内服:(包括中药饮片与中成药羚羊角颗粒)疗效确切,副作用相对较轻,在治疗抽动症上有一定优势。我临床常用方剂:熄风散,常用药物:珍珠母,煅牡蛎,石决明--滋阴息风;天麻,钩藤、蝉蜕--息风止痉;以发声为主者,酌加桔梗、桑白皮等,肢体抽动者--葛根、白芍等。 外治:用磁珠埋耳穴,常取耳穴心、肝、脾、脑、神门、眼等(每周贴5天休息2天,每天早晚按耳穴刺激)。 另专门针对抽动症开发了一个“平肝药枕”,枕头内置平肝熄风中药,使其患儿在睡觉时,闻着中药芳香的气味也能达到养心安神、平肝熄风之功效。 经适上述治疗(需要持续用药1~2年),大多数症状可改善或完全缓解。 认识: 从心理上消除患儿对疾病的困惑,告诉孩子此病多数预后良好,在青春期会逐渐消失,即使不能完全治愈,遗留部分症状也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孩子的抽动动作是疾病所致,并非坏习惯或故意捣乱。不能因此责骂、训斥孩子。责骂或棍棒教育会加重精神负担,可能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家长不要过分进展期白殿刘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