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是个有学问的大问题,然而,初为父母的我们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初在对待孩子方面,基本上是沿用自己的习惯和对自己父母行为的模仿。我记得自己就犯过太多的错误,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总去控制孩子。 记忆中,如果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非常生气,直到孩子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了,我才善罢甘休。有一次是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家里人有事,就把孩子单独交给我照顾了。当时,自己的心思多用在工作上,虽然也明白要尽一下父亲的责任,随后就请假在家照顾孩子;但是,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自己实在没有哄孩子的耐心,不能静下心来好好陪伴孩子。当时,孩子上午、下午都有睡觉的习惯。所以,我就千方百计的想让孩子尽快睡觉,心里想着孩子睡着后,我就清净了,也能做自己的事情了。可是,越想让孩子睡着的时候,孩子就是不睡啊!我就想办法让孩子躺在床上,摇晃孩子的身体,帮助孩子尽快进入睡眠状态。最后,折腾了半天,孩子还是没有睡觉。随后,我就发火了,大声呵斥孩子,如果你再不睡觉,我就自己出去了,让你一个人在家。出于害怕,孩子乖乖地睡着了。当到这个时候,不仅我自己精疲力竭,孩子一定也会备受折磨,而且比平时正常睡觉的时间晚了很多。回想起来,在与孩子的相处中,这种控制行为经常发生。 我这边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就是不让孩子哭。孩子出生后,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要大哭一场,哭可以说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最基本方式。我相信,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哭诉,哭对孩子来说太过于正常。以至于,我们身为父母不会把孩子的哭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每个孩子都是非常地纯真和天真,我们形容孩子最常见的词是“天真无邪”,用简单的话说,他们的天性足,而且没有坏心眼,能够做到情绪的自然表露和释放,也就是想哭就痛快的哭,想笑就快乐地笑,这也是孩子之所以是孩子的原因。在孩子小时候,我非常反感孩子哭闹,孩子哭会让我决定很烦,觉得爱哭闹的孩子不听话,很烦人。当然,看到孩子哭的时候,我也会劝劝孩子,如果劝后,孩子仍然再哭,我就不耐烦了,开始发号施令,“不要再哭了,不许哭了!”,这是很严厉的警告,后面如果孩子再不听,就要被打了。孩子真的非常怕我,当我发火说不要再哭了,孩子多数时候是会忍着不去哭的。我记得孩子的妈妈和姥姥,当孩子不断哭时,甚至用“爸爸来了,不要再哭了”来“劝”孩子,而且这一招比较管用。就这样,孩子有了情绪,有了委屈,不再能自然而然的发泄了,孩子会出于对爸爸的害怕,而控制自己的哭。他的所谓控制,其实是在我的控制和胁迫之下形成的。 回到孩子婴儿阶段,虽然我照顾孩子的时间并不多,但只要我接触孩子的时候,我现在感到自己的控制是无处不在的。在家里,我总是要处处体现出自己的权威,在管教孩子方面也是如此,可以说,自己要达到一种“说一不二”的效果。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会打骂相加。现在想想,自己的当时的很多要求都是过分的。自己在这么做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他只是个孩子,没有考虑他是否承担起自己的坏情绪,没有考虑对他的身心是否有益处。相反,反而觉得有规矩对孩子不见得是坏事。这种控制孩子的心理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直到孩子得了抽动症,才引起我的彻底觉醒和深刻反思。 通过自己的经历,结合其它父母反映的所作所为,我试图发现总是控制孩子的父母背后的心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过于自我和自私。我想大多数家长都是属于这个类型的,当然,这也是我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总是从自我角度出发,考虑的是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情绪。如果自己不高兴,别人就不能这么做。我想生活中,这样的人不仅对孩子如此,对别人也是这样,遇到事情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懂得换位思考,凡事总是怪罪别人。这么做,对孩子的伤害是比较大的,孩子比较弱小,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多数是承受不住父母这种不厌其烦的控制的。相反,对待孩子,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照顾孩子的情绪状态,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耐心与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想法,认同父母的想法。我认识的一个心理医生,她告诉我,尤其是在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给孩子讲太多,让孩子痛痛快快的哭完后,再去给孩子沟通。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哭哭闹闹也就没有情绪了,甚至不需要我们多说什么。正是因为我们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才把简单的事情给搞复杂了。 二是自卑和不安全感的焦虑情绪。有些家长出于对某些事情的担心和害怕,控制着孩子不要这么做,不要那么做,如果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就惩罚孩子。我遇到一个家长,当时孩子想吃一个零食,他就是不让孩子去吃,每次孩子去拿零食的时候,都会狠狠打孩子的手。还有些家长是出于自卑,不自信,不断通过自我要求,来讨好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和认可。说白了,由于自身的不自信、不沉稳,总是试图用外在的无所谓的事情来弥补自身的不安全感。这样的人,对外面的人倾向于委曲求全,对自己和自己人喜欢吹毛求疵。正是这种心理,对自己的孩子也会加强控制,给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希望孩子做的更好,满足自身的不安全的需求。比如孩子抽动症了,心里会非常反感,就怕给别人看到,就怕别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有毛病,自己脸上没有面子。这时候就会拼命地让孩子控制自己的症状,有些家长甚至看到孩子有症状,就去打骂孩子,让孩子给控制住。还比如,有些家长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的孩子有礼貌,会强迫孩子去叫人“叔叔、阿姨”等。其实,这些都是琐碎的小事,当这些小事太多了,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失去自我。相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重要,但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自己的生活是活给自己的,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做主。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因为别人而让自己活得很累。 三是追求完美所致的强迫。有些家长自己非常优秀,各方面做得都比较出色,她们会自律性强,对自我要求高,非常上进。自己习惯于这种优越感,认为自己的一切都会比别人优秀,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有同样的想法。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比别人家的孩子强,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如果孩子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她们就会给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强迫孩子做各种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且很多是高于孩子那个年龄阶段能够承受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就会出心理问题,迫于各种压力,孩子得抽动症属于情理之中了。比如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她们自己是博士、教授或者高管,但她们的孩子并不见得就一定非常出色,在她们的各种要求和控制下,孩子就患有了抽动症,我想这样的家庭应该不在少数。多数时候,我们应该遵照孩子成长的规律,孩子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保持优秀,本身不符合规律,正常的是,孩子会在某个方面有特长,比别人优秀,这需要家长慢慢发现,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成长空间。要相信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拥有自己的使命。 四是受老思想、老观念的影响。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有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它们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子不教、父之过”,“棍棒下面出孝子”,“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等。我们每个家长心中或多或少的都有类似的想法。显然,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系,我们中国人讲究权威,重视长者和父母的经验,我们中国人就是这么一辈一辈的过来的。这样的教育方法,会让孩子非常本分,也会非常听话,总体上会安分守己,这是其中的优点。但是,也有两个方面的缺点,一是这样的孩子会缺乏创造力和突破力,常常会墨守成规,不利于孩子成就更大的事业;二是过于严厉的教训下,有些孩子承受不住,容易出心理问题。尤其是当今的生活环境与过去有很大不同,以前的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能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