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家长要了解的四大问题 1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障碍(ticdisorders,TD),简称抽动症,是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以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临床表现的神经发育性障碍。起病年龄2~21岁,以5~10岁最多见。病情通常在10一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 抽动为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抽动的表现复杂多样,常见的运动性抽动包括眨眼、皱鼻、歪嘴、转头、耸肩等;发声运动性包括吸鼻声、哼哼声、清嗓子等。 抽动形式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不断有新的抽动形式出现。抽动频度和强度在病程中呈现明显的波动性,抽动症状常常时好时坏,可暂时或长期自然缓解,也可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伴发感染、被人提醒等诱因而加重。 2 病因及发病机制是什么? 抽动症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尚不明晰,但有26%至40%的抽动患儿,特别是慢性抽动或Tourette综合征患儿存在着家族史,提示该病与遗传有关。 生物因素包括感染、营养、过敏、神经递质等因素与抽动症严重程度有关; 心理因素如情绪与抽动严重程度相关,如紧张、焦虑、兴奋可加重抽动表现,放松和注意力集中可减轻抽动症状。 家庭、学校甚至社会的环境因素亦与抽动症严重程度有关。 3 抽动症如何诊断? 1、根据DSM-5抽动障碍标准将抽动障碍进行分型: 2、根据YGTSS对抽动障碍进行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小于25分) 中度(25-50分) 重度(50分以上) 3、临床诊断思维导图病史采集: 4 抽动症如何治疗? 抽动障碍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另外,还有神经外科治疗。应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对于每个患儿的评估包括分析抽动的形式、共病情况、严重程度、损害程度等。 药物治疗抽动障碍的一些重要原则: ①起始剂量尽量小,待足够判断药物疗效后再逐渐小剂量加药; ②为减少副作用,应保持最低有效剂量; ③最小程度地合并用药; ④加用或停用药物时每次仅能改变1种药物; ⑤缓慢减药,防止抽动症状反弹加重。 首个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制修订的《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儿童多动症》(修订)推荐的中药新药——小儿黄龙颗粒(专注宁),是唯一进入国家基药、国家医保的中药,治疗多动症或共患抽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您信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