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许多家长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和人格,他不是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但是在如何培养孩子这个问题上,很多家庭都充满焦虑。 一场孩子的感冒就引发三代人之间的争吵,一次升学选择就能引爆整个家庭的矛盾……这些焦虑可能发生在孩子父母与祖辈之间,也可能发生在夫妻之间。 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却为何最终导致“战争”、殃及孩子?不同的价值观、育儿观背后,是挥之不去的中国式焦虑。 焦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起? ▼ 全家简直把我当仇人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道魔咒,让很多原本和谐的家庭心生龃龉。 申浩律师事务所的张玉霞律师在《两代会议厅》《万万看不懂》等节目中担任嘉宾,她说,来到节目中的矛盾双方多半是因为婚恋问题和家庭问题,而家庭问题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最常见的导火索。 “曾经有一对祖父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遵照儿子、儿媳的‘指令’,他们几乎天天带着还没上小学的孙子奔波在去各种培训班的路上,眼看着以前活泼可爱的孙子一天比一天蔫,他们赶到电视台求助,希望我们能帮着说服儿子、儿媳。我们把老人的儿子、儿媳请进节目,但对着镜头,他们依然坚持己见,还以‘美国虎妈’为榜样。” 更大的矛盾常常爆发在孩子幼升小、小升初这样的环节上。 回忆当年女儿幼升小时的经历,张旭至今心有余悸。 “其实我们家对口的小学也很有名,但另一所小学位列上海四大名小学之一,我就特别想把女儿送进去。老公和公公婆婆都反对我,而我坚持没按规定时间去对口小学报道。可直到8月底,我还是没等来名校入学通知,全家简直把我当仇人了。有一天下了班,我恍恍惚惚走到了那所名校的门口,一屁股坐在台阶上,真想放声大哭。” 虽然最后孩子还是进了一家名校,但如今每当孩子做功课做到深更半夜、成绩赶不上同学时,丈夫投向她的眼光依然满是抱怨。“孩子也一直不太开心。”张旭闷闷地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上曾有一篇热门文章,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文章是一个爸爸写的。他写道: 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被他妈妈逼着“培优”(一种培训班),从没有过过周末。6年来,妻子送过孩子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时出门,晚上11时休息。经常晚上八九时就听不到儿子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着了。 文章中的妈妈并非个例,事实上,这样的妈妈常常组成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会相互告知,然后纷纷去替孩子报名。 种种矛盾的背后,是挥之不去的焦虑。而焦虑又在群体间传播的过程中被层层加重。 ▼ 有本事自己带孩子 就医则是另一个雷区。 早上7点30分,儿内科徐医生结束前一晚的急诊。略显疲态的他,面对记者关于孩子生病、大人吵架的询问,笑起来了:“你说巧不巧?昨天夜里就闹了一出。” 那天晚上快11点的时候,医院。救护人员把一个两岁大的男孩推进急诊室,后面跟着一对踉踉跄跄、已经走不稳路的老夫妻。老太太一见徐医生就扑了上来,带着哭腔急急地说:“医生快帮我们看看,孙子抽筋了!” 经确诊,孩子是因高热引起的惊厥。在孩子接受救治时,爷爷奶奶抱着一堆衣物,无助地站在急诊室门外。救护人员告诉徐医生,他们刚接到孩子时,孩子被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小脸通红,呼吸急促,小身体一抽一抽的。 大约半小时后,孩子的妈妈来了。看起来像是事业型女强人的妈妈,也六神无主,一口气全撒在了公婆身上:“孩子已经发烧了,你们干嘛还给他裹那么多,当是在乡下养孩子啊?” 看着老伴快要哭出来了,爷爷忍不住回了句:“你自己怎么当妈的?一天到晚不是出差就是加班,有本事你自己带孩子!” 从医14年,类似的场面他看得太多。“大部分没那么激烈,但围绕着孩子生病,多多少少都会引发家庭矛盾。”徐医生介绍,有一种情况很常见: 周一至周五外公外婆带孩子,周六周日爷爷奶奶接走带两天。往往孩子在回到外公外婆家时会生病,外公外婆就会抱怨,是爷爷奶奶没带好,吃太多啦,玩太疯出汗着凉啦,等等,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常规的生活节奏被打乱,生物钟出现了紊乱。另外,不同的居家环境有不同的病原体,换个环境,孩子对新环境里的病原体还没适应。 孩子生病最容易引发的是婆媳矛盾。 网友“”说,“孩子只要有一点小感冒,奶奶就要他吃药,我坚决不给吃,她就说我耽误了孩子。感冒总要一周时间才好,我是护士,这点知识总有的吧。没孩子之前,我和婆婆从不吵架,现在有了孩子,天天吵。” ▼ 父亲角色长期缺席 奇怪的是,许多因孩子引发的家庭矛盾中,角色大多是婆婆和媳妇,父亲去哪儿了? 去年,有媒体发布一份《中国家庭育儿方式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三成80后、90后爸爸几乎没有带过孩子。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由来已久。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许多人都是在祖母、奶奶以及母亲的三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而爷爷和父亲们在外主事,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止于偶有过问。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就是典型例子。 琇文的妈妈是位家庭主妇,她自认自己的“工作”就是培养女儿,实现丈夫设定的目标:让女儿上最好的医学院。为此,她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女儿,每逢考试,妈妈比女儿还紧张。 有一次,琇文发挥失常,平日里对女儿不闻不问的爸爸大发脾气,冲着琇文妈妈吼:“你整天在家怎么教女儿的?”琇文妈妈没有争辩,反而觉得愧疚。 小高是一名五年级学生,他所在班级有39名同学,他说:“我很少见到其他同学的爸爸,每次班里组织活动,来的都是妈妈。” 当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女人和男人一样享有了工作的权利,却也承担着和男人一样的职场压力;在家庭中,受传统观念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依然大有市场,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最终“造就”了一个个焦虑的母亲。 ▼ 独一代与独二代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如今,随着“独一代”结婚生子,中国出现了“独二代”群体。 中国家庭第一次普遍出现了“三代同堂,两代独子”的局面,6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小宝宝转。这种在世界范围内都极具特殊性的家庭结构,导致了育儿焦虑的成倍累积。 “独一代”的父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身上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特征:较少追求自我人生,更愿意与孩子捆绑,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而“独一代”这个群体本身存在着两极分化。 一极是较之父辈,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视野更开阔、思维方式更独立,因而对孩子要求近乎严苛。但是他们如今正是打拼事业的年龄,被迫将孩子的教养转移给父母,可心里仍然放不下。 张玉霞讲了一个节目里的故事。曾经有位“80后”企业高管妈妈,为自己8岁的儿子制订了精确到分秒的暑假作息计划,要求奶奶严格按计划监管孩子。计划执行不到一周,家里便爆发“大战”,“战火”波及远在美国出差的孩子父亲。 “独一代”的另一极则是因为从小被溺爱,变得怯弱、依赖,或者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自己为人父母后,无法胜任,不愿尝试适应新角色。 张玉霞讲了另一个故事。一对“80后”夫妇,不仅双双不工作啃老,还在生下孩子后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更要求老人给孙子吃进口奶粉、穿品牌衣服。当老人在节目中哭诉靠自己的养老金实在不堪重负时,儿媳冷着脸说:“这是你家的孙子,穿了没品牌的衣服,万一中毒怎么办?” 在中国的千门万户背后,不断上演着一幕幕这样的情景剧:做儿女的一边要求父母为自己照看孩子,一边又嫌他们养育方式不科学、惯坏孩子;而做父母的,委屈起来嚷嚷“连你也是我带大的,我怎么就不会带孩子了”,嚷过之后,却依然甘为子女、孙辈做牛做马。 在这样典型的中国家庭结构中,存在着两代养育者,他们身上带着各自的历史印记,而当他们每个人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独二代”孩子时,高度的聚焦,必然带来激烈的碰撞,频繁引发矛盾。 ▼ 新旧价值观交替 中国式育儿焦虑已经引起一些社会学家的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怎麽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