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对中风病治

时间:2017-5-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石学敏院士,我国著名针灸学专家,天津中医院名誉院长,从医5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创立了治疗中风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主持研究的重大科研课题及成果达4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石学敏院士被前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为中华民族针灸医学的发扬光大,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立足“治神”学术思想,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

石学敏院士于年提出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中风病治疗大法,创立了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取穴注重调神、醒神,有别于传统取穴的具体治疗配方和操作手法,并把这一治疗中风的针法体系命名为“醒脑开窍”针刺法,这一成果成为他在针灸学科中的最大贡献,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成果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创新。

1.病机理论上的创新

石学敏院士认为虽然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但总不外乎内伤积损、阳亢风动,挟痰、火、气、血上蒙清窍,清窍为之壅塞,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发为中风。因此,他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首次提出了其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上蒙清窍而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新理论,强调“神”在中风病发病中的主导作用,重视对神的调理,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对针刺治疗中风的方法进行了规范。

2.选穴上的创新

历代医家认为“治痿独取阳明”,故针灸治疗中风历来以阳经腧穴为主。“醒脑开窍”针刺法大胆改变了多年的常规选择,取可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的阴经腧穴,以内关、人中(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人中(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取之可开窍启闭以醒脑、醒神;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之络穴,有养心宁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会,有益肾生髓之效。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可促进脑的生理功能的恢复,三穴相配可促进脑组织的代谢和修复,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起到“醒神开窍”的作用。其余腧穴为疏通经络之用。

3.针刺操作手法上的创新

石学敏院士将“醒脑开窍”针刺法配伍腧穴操作进行了量学规范,严格规范了进针深度、针刺方向、施术手法、施术时间、针刺效应及针刺最佳间隔时间等,使“醒脑开窍”针刺法日趋规范化、科学化。在此基础上,率先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确立了捻转补泻手法的四大要素,即作用力方向、作用力大小(捻转幅度和频率)、持续刺激最佳时间参数和刺激效应的持续时间参数,为针刺手法规范化和量化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

二、扩大“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在针灸治疗学中独具特色,以它明确的调神、醒神、开窍启闭的立法和严谨的手法量学规范操作,形成了一套系统规范的治疗体系,大大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减少了病死率。“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总有效率为98.56%,其中痊愈59.27%,显效23.15%,好转16.14%,充分显示了“醒脑开窍”针刺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核心地位。

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向全国推广,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和广泛应用。

在醒脑开窍主穴基础上,石学敏院士针对中风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提炼出相应针刺治法及治疗组方,并形成了治疗规范。如加风池、完骨、翳风形成“通关利窍”针法,治疗吞咽障碍;根据经筋病候和选穴特点形成了“经筋透穴”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针内关、人中(水沟)、百会、印堂、三阴交形成“调神疏肝”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针内关、人中(水沟)、百会、四神聪、风池、四白、合谷、三阴交、太冲形成“调神益智”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加左侧外水道(水道向外旁开2寸)、外归来(归来向外旁开2寸)、丰隆治疗便秘;加双侧气舍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加中极、关元、曲骨治疗尿失禁、尿潴留;加风府、哑门、颈夹脊治疗共济失调;加肩中俞、肩外俞、肩贞、肩内陵、肩髃、肩髎治疗肩周炎;加上星、百会治疗睡眠倒错;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治疗复视;针人中(水沟)、大陵、鸠尾、内关、风池治疗癫痫等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因其操作性强、重复性强、安全有效的特点,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此外,中风后吞咽障碍和痉挛性瘫痪的针刺治疗技术也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向社区推广。

三、开发丹芪偏瘫胶囊,建立中风单元

丹芪偏瘫胶囊是石学敏院士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新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在7个国家获得认证,国际上又称之为Neuroaid(MLC)。新加坡、法国等国学者对该药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性和疗效研究,从健康志愿者到急慢性中风患者,均证实了该药的安全性,小样本病例观察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也显示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基础研究发现该药可防止神经元死亡,促进神经再生。石学敏院士在丹芪偏瘫胶囊的基础上,与现代康复手段相结合,配合中医推拿、中药熏蒸、护理、心理治疗、食疗、健康教育等多种技术手段,创立了以“醒脑开窍”针刺和“丹芪偏瘫胶囊”为特色的“石氏中风单元”,开辟了中风病治疗的新模式,此模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推广新技术之首。

四、注重科学研究,把握中风病研究的方向

自年提出“醒脑开窍”针刺法以来,石学敏院士带领科研团队积极寻求针灸治疗中风病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同时进一步明确针灸防治中风病的效应机制。历年来,共获国家“”课题、科技部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内的各级奖励10余项。虽然近年来针灸越加得到国际主流医学的重视,但可提供较高水平的临床循证证据的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针灸疗效的认可。针对此问题,石学敏院士在中医针灸基本理论指导下,从针灸的临床优势和特点出发,在针刺防治缺血性中风及其并发症方面,围绕临床疗效、安全性、可控性,努力搭建关键技术平台,开展了以循证医学为原则的高质量临床试验,获得了针刺可降低缺血性中风患者病死率、复发率及残障程度的临床证据,并应用RCT与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均证实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方法安全、疗效显著,为针刺治疗中风提供了科学依据。在临床研究的同时,阐述针刺防治中风病的效应机制,结合现代技术,采用PET-CT、fMRI、激光共聚焦显微、膜片钳、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从影像学、形态学、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蛋白质、分子等水平揭示了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机制。近年来,笔者在早期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PET-CT技术研究急性基底节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证明针刺疗效的中枢神经网络调控机制,针刺可促进病灶周围脑区的重组、激活相关功能区域及提高未受损大脑半球代偿,调节脑氧代谢是针刺神经保护的主要机制之一,获得了针刺介入缺血性中风超早期治疗的可靠证据。率先进行针刺蛋白质组学研究,构建针刺作用蛋白质谱,发现了针刺治疗部分效应蛋白;对不同时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片[Ca2+]i的变化及相关信号离子在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明确了针刺调节缺血神经细胞[Ca2+]i的信号传导机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五、重视中风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的治疗

石学敏院士在控制中风病残率、病死率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如何采用中医手段有效控制中风病危险因素,将研究重点前移到高血压病,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高血压病是中风最重要的上游环节,77%的首发卒中与高血压病有关。我国目前约有2亿高血压病患者,预示着我国未来将进入中风高发时期。石学敏院士在长期的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实践中,逐步明确了针刺人迎穴降压的针刺效应,创立了以人迎为主穴、有规范明确的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的针刺方法。在临床疗效研究方面,通过观测针刺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24小时平均脉压及心率、昼夜节律逆转率、谷峰比值、平滑指数的变化来评价针刺降压效应,结果显示针刺降压平稳,既可降低即刻血压,又可维持降压效应,促进血压达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六、结语

在对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继承方面,我们应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①加强对脑府、脑神功能的中医理论探讨;②继续拓展“醒脑开窍”针法在临床的应用范围,针对现代医学尚无有效办法而针刺确有疗效的脑病,如痴呆、小儿脑瘫、小儿抽动症、延髓麻痹、脱髓鞘病变及各种疑难杂症,加强其针刺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③加强针刺降压远期疗效的评价及针刺降压机制的探讨。

本文由何佳选自《中国针灸》,作者:刘健,樊小农,王舒

          







































白癜风治疗方法有哪些
治白癜风哪里最好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