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32328.html 五脏疾病之肝系疾病 ——多发性抽动症 全文:字 阅读时间:5分钟 什么是多发性抽动症呢?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的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本病以肌肉抽掣及喉中发出怪声或口出秽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慢惊风”、“瘛疭”、“肝风”等范畴。 本病发病无季节性。起病多在2~12岁之间,常以频繁眨眼为首发症状,可以自行缓解或加重,男、女患儿比例约为3:1。85%患儿伴有轻中度行为异常。约半数患儿可同时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抽动症状多在精神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本病病程一般较长,可自行缓解或加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但患儿智力一般不受影响。 《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说:“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联系本病的证候特点,指出了病机责之于肝风使然。 为什么会出现多动性抽动症呢 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多由五志过极,风痰内蕴而引发。 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肾相关。肝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主疏泄,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藏魂,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开窍于目,故不自主动作,如挤眼、噘嘴、皱眉、摇头、仰颈、耸肩,以及怪声秽语等,均与肝风妄动有关。 妈妈们怎么简单诊断 多发性抽动症虽然对孩子智力的影响不大,但是对其的身心健康却影响颇大。因此妈妈们在早期做出鉴别诊断,对孩子施以对应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诊断要点 (1)起病大多数在2~12岁之间。可有家族史。病程至少持续一年。 (2)可出现不自主的眼、面、口、颈、肩、腹部及四肢肌肉的快速收缩,以固定方式重复出现。抽动时咽部可发出异常怪声或粗言秽语。 (3)抽动呈慢性反复过程,有明显波动性,可受意志的暂时控制。 (4)有的还有性格障碍,性情急躁,冲动任性,胆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 (5)实验室检查多无特殊异常,脑电图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智力测试基本正常。 2.鉴别诊断 (1)风湿性舞蹈病 6岁以后多见,女孩居多,主要表现为四肢较大幅度的无目的而不规则的舞蹈样动作,常伴有肌力及肌张力减低,并可见其他风湿热症状。 (2)习惯性抽搐 4~6岁多见。往往只有一组肌肉抽搐,如眨眼、皱眉、眦牙或咳嗽声。发病前常有某些诱因,一般病情轻,预后好,但与多发性抽动症并无严格的界限,有些患儿可发展为多发性抽动症。 (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本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往往有家族史。 妈妈们如何施以家庭治疗呢 1.推拿疗法 推脾土,捣小天心,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足三里。1日1次,每次30~40分钟。 2.心理干预 (1)行为矫正疗法 当患儿出现面部及肢体抽动时,立即利用对抗反应来加以控制。同时,让患儿认识到抽动的不良性,并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积极争取改善。 (2)行为转移法 当患儿一旦出现症状时,立即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3)心理支持法 向家长讲解多发性抽动症的性质,让家长了解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消除家长对患儿病情的过分焦虑、担心、紧张的心情。注意对患儿的教育方法,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及时纠正患儿的不良动作和行为。 如何预防与调护 鉴于此病对孩子心灵层面的影响较大,因此妈妈们在疾病的预防上需采取敞开心扉,多余孩子沟通,加强孩子精神调摄,降低孩子心灵壁垒等方式展开。 1.预防 (1)孕妇应保持心情舒畅,生活规律,营养均衡,避免造成胎儿发育异常的可能因素。注意围产期保健,提倡自然分娩。 (2)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减轻儿童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 2.调护 (1)加强精神调护,经常与患儿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过分呵护和简单粗暴,避免精神刺激。 (2)合理安排患儿生活起居及课外教育。 (3)饮食宜清淡,不进食含兴奋性、刺激性的饮料。 (4)增强体质,避免感染,可以有效减少复发。 长 按 关 注 文字:小樱姐姐 图文制作:Spring 图片:VisualHunt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