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孩子抽动症从面部开始,发现时却

时间:2021-2-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程少为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703.html
眨眼、摇头、耸肩……

为什么

很多孩子抽动症从面部开始

发现时却已经发展到躯干了?

然然是一名一年级小学生,去年8月份偶有眨眼做鬼脸的行为,家人认为是孩子的捣蛋行为,没有在意,后来眨眼愈加频繁,在诊所医生的指导下,家人开始给孩子使用眼药水,刚开始几天有点效果,孩子眨眼次数减少,但两个礼拜之后,孩子又开始了之前的频繁眨眼,而且还有鼻子抽皱的情况,睡眠也不好,情绪也变得暴躁,今年3月份因摇头、耸肩、四肢抽动就诊,被诊断为抽动症。

其实,临床上像然然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甚至很多孩子就诊时,抽动症状已经有好几年了,早已经从刚开始的简单面部抽动(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张口、伸舌等)发展成为身体四肢抽动(身体扭转、甩手扭臂、抖腿踢腿、走路中下蹲或转圈旋转、步态异常等),而造成这种不能及时就医的情况,主要有两点原因:

01

面部抽动不易引起家长重视

易被当成坏习惯“教育”

调皮捣蛋是小儿的天性,很多孩子“挤眉弄眼”之后,家长会教育他:好好地、不要再淘气了、这样对人不礼貌等等,如果孩子是正常情况,家长往往教育一两次孩子就不会再有这些行为,但如果孩子是抽动症,就会“屡教不改”,甚至在家长的呵斥中这些症状越来越频繁。

临床上,眨眼、挤眉、吸鼻、噘嘴等面部抽动,常常是抽动症的首发症状,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症状会逐渐加重,牵涉部位更广,从头部发展到颈、肩、上肢及下肢,形成多部位的抽动。随着时间推移,症状会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

另:

有部分病例以发声抽动为首发症状,如无音节的喊叫,各式各样的动物叫声、清嗓声,或发出无意义的字句声,或不适当的语句等,家长也需注意。

02

面部抽动易被误诊

使患儿不能及时得到治疗

像然然一样,被误诊为眼科疾病的不在少数,而且临床上也有被误诊为鼻炎、咽喉炎的情况,有的家长就会问了,这些疾病与抽动症很相似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误诊为结膜炎

结膜炎: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眨眼增多,但不会随情绪紧张而加重,使用眼药水效果明显。

抽动症:结膜没有充血,没有分泌物,频繁眨眼,情绪紧张,感冒时加重。往往脾气急躁。抗生素眼药水无效。

误诊为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鼻塞,鼻痒,喷嚏,流涕,伴有头晕。

抽动症:鼻部症状不明显,鼻部周围肌肉抽动明显,多伴有面部肌肉痉挛,导致鬼脸状。情绪紧张,焦虑时加重。

误诊为咽喉炎

咽喉炎:咽喉部异物感,干燥,灼热,微痛,咽分泌物增多,粘稠,常有清嗓动作,咽部粘膜弥漫充血,色暗红。

抽动症:干咳,无痰,控制不住的发出声音,紧张焦虑时候加重,咽喉部没有充血。

等孩子将眼药水用完,将治疗鼻炎、咽喉炎的药吃了一堆后,仍然不见好转并且越来越严重时,家长才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而这时候,孩子可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面部抽动了,可能已经有了扭脖子、甩手、耸肩等抽动行为。

因此,早发现,早治疗!

(点击了解我院治疗抽动症的方法)

本期指导专家

蔡西萍

医院发育行为门诊副主任

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三十余年临床诊疗工作经验,使用“医·学·家三位一体诊疗体系“,辩证施治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注意力缺陷等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多次受邀担任国际、国内发育行为学术会议主讲嘉宾,是“全国儿童发育行为疾病规范化诊疗专家协作组”的一员,广受业内专家人士及患儿家长的一致好评。

文章创作

●编辑:王蕊

●审稿:发育行为科室副主任蔡西萍

●图文:天佑儿童保健科部分来自网络

●-;

近期热文点击浏览▼

1、“眨眼、耸肩、吸肚子……”抽动症早发现早治疗,3个月后症状全消失

2、孩子频繁眨眼、摇头、吸鼻子可能是抽动症,最爱这4类孩子!

3、孩子频繁眨眼清嗓子?可能是患了抽动症,小心被误诊

医学知识点击浏览▼

1、抽动症治疗方法

2、四肢抽动是小儿抽动症还是癫痫?千万不能混淆

3、抽动症为什么会反复发作?家长该注意哪些方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