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那家医院治疗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典型案例 “孩子得了多动症” 这一天.一位女士预约后急切地敲开了房门。一迈进房间.就无力地瘫软地坐下,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起来。她说:我的孩子得了多动症。孩子今年15岁,念初三。眼看该毕业了,却不好好学习.不写作业。成绩已经滑到了班上的后几名。最可气的是上课不认真听讲,不遵守纪律.总是鼓捣东西.玩钢笔.在书上乱画。整个一个多动症。从小学就有这毛病,到初一时好一些.初二之后就严重了。 我们曾经给孩子买了一些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吃了也没怎么管事。今年,我们又给孩子买了治疗多动症的一种新药.几百块钱一个疗程。开始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说孩子上课老实多了。可是后来又不管用了。哎!这可怎么办呀?求您帮我们治好孩子的病吧!男孩究竟是怎么回事?必须和男孩进行直接会话.才能做出诊断。 心理探索 越打越不给你好好学习 这一天,男孩如约坐在了我的面前。只见他带着一副眼镜.文文静静的,老老实实的。这就是那个让家长愁苦万状的多动症的男孩吗?我们进行了如下对话: “你想和我说点什么心里话吗?” “我不争气,总让家长生气.都是我不好。“ ”你哪里不好7” ”我懒得写作业.上课纪律不好.不注意听讲.总想玩点东西,总想跟别人说话,我对不起家里人。” 男孩还是那样文文静静.老老实实。可是.这不像咨询会话.男孩好像在向我做检讨。 于是.我说:“你知道对不起家里人,说明你是个好孩子.你想让自己变好。我知道你一定是遇到了困难。也许我能帮助你。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讲讲你的心里话,比如,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愿意写作业.不好好学习的?” 男孩的眼泪止不住静静地流淌,可能是第一次有人这样静静地听他诉说.男孩缓缓地打开了心灵的闸门:”刚上三年级的时候.我感觉有点不习惯。有一次.我的作业有一道题不会,后来就忘写了.老师罚我写好几遍。从那以后我就不爱写他的作业了。慢慢地形成了习惯,什么作业都不爱写了。老师就找家长,家长就打我。爸爸脾气非常不好.从小就爱打我。我懂事后.记忆最深的爸爸第一次狠狠地打我就是在三年级。而且.从那时起就总打我。有一次爸爸打我把一个墩布把都打折了。那时我心里想,你越打.我越不好好学习!妈妈和爸爸一样地可怕.妈妈脾气也不好.还只会和爸爸告状。我心里的话从来不和 他们说。反正越打越不给你好好学习。现在,我知道父母是为我好,我也想改好了,可是,改不了。爸爸妈妈总是让我考重点高中,可是,我上课还是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我的学习成绩........” “你喜欢做什么事情,你做哪些事情时注意力最集中?”我插话问。 ”我喜欢看电视.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偷着看.看电视时注意力非常集 中。”男孩已经没有了顾虑,和我实话实说。 心理诊断 应该叫做“自信缺失症” 至此.我终于可以作出确切的诊断了。男孩哪有什么多动症! 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经常有些家长把孩子的”多动”和多动症混为一谈,把多动症的外延给人为地弄宽了。虽然研究的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致认为在总人口中多动症的比例很小。尽管有些孩子由于年龄特征、气质特征,行为习惯等很多原因的确很好动.很像多动症的症状,但是并非都是多动症。 儿童的”多动”和儿童多动症最本质的一点区别.就是多动的表现在活动内容 和场合上有无选择性。 真正属于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难于集中的症状是没有选择性的,就是说.不论做什么事多动症的孩子都难于集中注意力。而有些孩子的“多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比如.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多动”,而在看电视或做游戏等感兴趣的活动中,就没有这种表现。如此看来,这个男孩被当成多动症是蒙受了不白之冤。如果非要说男孩得了什么病.叫做“自信缺失症”或许更为恰当。 心理对策 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现在,这个男孩很想改变自己。但他面临的困难是父母要求他考重点高中.但这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几乎无望的目标。他对自己没有信心。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给他信心。 于是.我建议说:”你愿意和我定一个君子协定’吗?咱们先不说能不能考重点,我相信你的学习肯定会有进步.你有信心吗?如果有信心,咱们拉勾?我一定会听到你的好消息!”男孩和我拉勾的时候是那么有力量。 最后我和男孩的母亲作了如下交流:男孩为什么没有了自信?根源分明在家长身上!一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和孩子平等地交流,简单粗暴的打骂打掉了孩子的进取心。二是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三年级是一个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开始,是个需要多多帮助的特殊的阶段.父母是没有给孩子实际的帮助.只知道着急上火打骂相加。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切合实际。已经是班级倒数的学生了.家长非要让他考重点.那是给他一个“水中月”.他哪里会有去努力的信心和动力7四是对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一个没有什么毛病的孩子竟然带他四处求医.甚至吃了那么多的药。这好比给孩子贴了一个消极的标签.让孩子把自己看成一个有病的人,一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一个学习有问题的人。这种标签效应的结果就是孩子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在我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先是家长一点点地消磨了孩子的自信,然后家长又为孩子的学业 无成而责怪孩子有病。人一旦没有了自信是什么也做不成的。所以.关键地是给孩子自信。 谈了上面的意思后.我希望家长配合.尽最大努力帮孩子找回自信:一是千万不能再打孩子;二是听听孩子的心声;三是不要再把孩子当多动症患者四处求医问药:四是降低一下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家长表示深有感触,以后一定很好配合。 在后来的一个周六晚上,我的电话铃声响过.传来一个男孩的声音:“老师,我是那个和您拉过勾的男孩.这次期中检测我前进了4个名次。您说我应该向您报喜吗?””应该,应该.这就是应该祝贺的喜事呀!”我记起了那个曾经没有自信的男孩.为他由衷地高兴,”祝贺你的进步.马老师相信,你一定会继续前进的!” 我感到男孩那一连串的感谢声里.有兴奋.有希望.更有自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