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由压力大导致情绪失调引起种种身心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得病是由于孩子免疫力差、体弱导致的,往往容易忽略情绪失调对孩子的心身带来的不良影响。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频繁、持续地做一些怪异的动作,如:频繁眨眼、皱眉、耸鼻、抿嘴、摇头、点头、耸肩之类的古怪动作,家长要引起警惕,不一定是孩子顽皮搞怪,很可能孩子得了“多发性抽动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也叫做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患儿智力一般正常,但会出现一些不能自己控制的多部位抽动行为障碍,多在4~12岁之间起病,男童更为多见,与遗传因素和后天养育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身体的抽动皆称为“风”,跟肝气相关。肝风内动是抽动症的主要病理特性。 孩子肝气亢盛,多因水不涵木、土虚木亢,大多是因为肾阴亏虚或脾土受损。风性轻扬,巅顶之上,唯风可到,孩子早期的抽动多表现在头面部。比如眼神闪烁频动,眨眼睛,挤鼻子、抿嘴、清嗓子等等。 抽动症与多动症不是同一种病症。 抽动症和多动症有相似之处,但是又有不同。得了抽动症的孩子,可能会并发多动症,但是得了多动症的孩子很少有抽动的症状。 抽动症的核心症状为:眨眼、抽鼻子、发出奇怪声音、斜视、挑眉、耸肩、秽语等。 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为: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冲动任性等。 抽动症的发病有多种诱因。 首先是孩子本身生活方式不健康,如缺少运动、过多看电视、手机;其次是孩子的偏激性格,如过于倔强或过于内向都容易致病;此外,家庭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父母强势、关系不和等。 大部分孩子在紧张或无聊的状态下发病表现明显,在专心完成某件事情或入睡后症状缓解。 中医调理抽动症,标本兼顾,早期干预效果显著。 治疗抽动症,西医目前主要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比如以氟哌啶醇、泰必利为代表的药物在改善与缓解症状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个体差异较大,且有明显副作用,还需要长时间服用,一旦停药,症状易反复。 抽动症,临床上以土虚木亢最为多见,调理的重点是健脾疏肝、息风安神。 抽动症的孩子,格外需要家长的关怀和爱护。 家长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让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打游戏,使精神过度兴奋,诱发抽动。 家长要重视孩子脾胃的顾护。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四肢,孩子的饮食喂养不当,脾不能很好地履行运化的职责,控制肌肉四肢的功能也会异常,出现抽动。 孩子的抽动症很多时候是身体自然而然的反应,不是孩子有意为之,家长不可过于责怪、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要过于严苛。 在孩子和小伙伴玩耍时,容易因为这些小毛病被取笑,家长要多加鼓励,否则容易引起心理问题。 家长平常多陪伴孩子玩耍、运动,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症状的缓解也是很有帮助的。 家庭关系不协调,孩子的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正确治疗,病后身体虚弱的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都可能会为抽动症的发生埋下伏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