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正确识别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南南(化名)是一名6岁的小男孩,2年前不明原因出现眨眼、喉中发出“吭吭”怪声,起初家长以为是小朋友的坏毛病,就没太在意,在多次训诫之后,症状不仅没有改善甚至还较之前频繁,医院眼科、耳鼻喉科就诊,医生诊为“结膜炎、咽炎”,用眼药水等药物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没有什么改善,期间,南南又新出现耸肩、鼓肚子等症状,且眨眼、喉中发声症状加重,这时候家长慌了,决心医院系统诊治。一月前南南家长带南南来我院儿科三区门诊就医,就医时清嗓子、眨眼频繁,伴有耸肩、鼓肚子,医生诊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过一个月的调治,症状已得到控制。 多发性抽动症(multipletics,MT)又称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ssyndrome,TS)是一种以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为特点的、病程在1年以上的慢性、复杂性神经精神疾病,通常于儿童时期起病,尤其是学龄期儿童多发,临床表现为突发、快速、不可自控、一般无目的性的肌肉运动,如皱眉、眨眼、耸鼻、弄舌、咧嘴、清嗓子、咳嗽(面部症状群),耸肩、扭脖子、摇头等(颈部症状群),肢体抽动、甩手、跺脚、肢体屈曲、扭动(四肢症状群),腹部抽动、鼓肚子、吸肚子(腹部症状群),甚者出现说脏话、暴躁、攻击行为等,此病发病率为0.1%~1.0%,多于2岁后起病,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1。 目前,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主要还是依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没有客观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脑电图、头颅等检查也不存在共性的异常表现,因此缺乏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第五版,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为: (1)18岁前起病; (2)抽动症状每天内可发作多次(通常为阵发性发作),或间歇性发作,病程超过1年,无抽动间歇期不超过1个月; (3)病程中有多种运动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但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抽动症状表现为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性及刻板的动作或发声; (4)排除由内科疾病(如病毒感染后脑炎或亨廷顿舞蹈病)或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所致抽动。 很多家长模糊的认为抽动症和多动症是一样的,认为孩子动作多就是抽动,这是不对的,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多动症即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症,没有抽动的表现,主要临床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比较多,冲动,学习困难等。而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可以出现小儿多动症的一些表现,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多动。 西药治疗目前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如氟哌啶醇、泰必利;a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如利培酮;抗癫痫药物如托吡酯(妥泰)等,均有一定的抗抽动作用,能够缓解抽动症状。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是治疗本病的一大优势,且副作用少,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生活。轻症者,单纯吃中药即可控制病情,重症者需要配合西药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另外,建议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不要给予过多的压力,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再就是要注意生活起居。学习应以鼓励、引导为主,不要打骂,注意不要让孩子玩游戏机,上网时间不要过长,不要运动过度,疲劳过度,尽量避免感冒,因为这些都是加重抽动症状的诱因。另外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不吃巧克力,不喝咖啡、可乐等兴奋性食物和饮料,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也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多发性抽动症是慢性过程,需长期服药以控制症状。有些发病年龄较早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较差,可导致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需特别注意加强教育和心理指导。 总之,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增强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发现问题不要简单归结为“坏毛病”。要正确诊断,及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 河南中医院、河南医院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儿科三区(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始建于年,开设床位张,面积约平方米,设有儿童神经康复、神经系统疾病、精神行为心理疾病、遗传代谢病等专业,医院校规模最大的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儿童抽动障碍”协作组组长单位;“小儿脑瘫”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脑性瘫痪中医诊疗指南》起草、制定单位;《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起草、制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与美国CPN在中国设立的五个儿童康复培训中心之一(中部中心);小儿脑瘫肉毒毒素注射技术培训基地。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小儿脑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委员会;河南省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小儿脑瘫培训中心。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