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西医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科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在中医领域中,根据其注意力不集中、多语多动、冲动任性的症状表现,将其归为“脏躁”、“躁动”、“虚烦”范畴。患儿智力正常,但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成绩下降,故又与“健忘”、“失聪”等证有关。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儿童多动症领域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治疗本病过程中凸显出独特的优势,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儿童多动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一、西医本病的病因未完全明确,多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常见的致病因素有分娩早产、难产、缺氧、窒息、颅脑外伤、炎症、高热惊厥、中毒、遗传因素、家庭教育不当、重金属中毒等。本病的发病机理可能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有关。二、中医中医认为多动症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情志失调所致。病位在心、肝、脾、肾。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情志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原因。发病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稍有不如意,即使性子、发脾气,急躁易怒,加之教育不当,极易造成心理失和,情志不畅;其次,家长期望高,要求严,学业负担重,且无有效地减压措施致身心疲累,积郁在心,久郁于肝;以上种种致使肝失条达,疏泄失调,疾病由生。患儿多喜荤厌蔬,挑食偏食,致使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痰热胶结,扰动心肝,久之则肝之阴阳失调,疾病乃生。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有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说,我们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和精神状态,是阴和阳双方保持平衡的结果。如果阴和阳某一方出现了不平衡,那我们的身体就有可能出现状况。儿童多动症就是阴和阳平衡的失调,因为小儿脏腑比较娇弱,容易受到胎儿期或出生后外界因素的影响,可能就会出现脏腑功能不足,阴和阳平衡失调,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就可以见到孩子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冲动、心神不定、性情急躁等表现。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将结合小儿的整体情况进行辨证治疗,调整阴阳,使失去平衡的阴阳重新建立起来新的相对平衡。根据临床观察,儿童多动症孩子多见心肝火旺、痰火内扰、肾虚肝亢、心脾两虚等证型。每个患儿的脏腑功能、阴阳失衡情况不一,表现也有所不同,那就需要医生结合患儿不同的表现及舌脉情况进行辨证治疗。一、肝肾阴虚证证候:以急躁易怒,冲动任性,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苔薄,脉细弦为特征。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二、心肝火旺证证候:以多动多语、冲动任性、常与人打闹;性情狂躁易怒,做事鲁莽,易顶嘴,头痛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洪,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为特征。治法:清肝泻火,养阴清心。三、痰火内扰证证候:多见多动多语,烦躁不宁,胸中烦热,懊恼不免,甚则哭笑无常,胡言乱语,打人毁物,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泻火,化痰宁心。四、心脾两虚证证候:患儿可见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而不暴躁,兴趣多变,动作拖拉,言语冒失,自控能力差,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记忆力差,形体消瘦或虚胖,大便烂,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养心安神,健脾益气。 对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中医药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且更易于被家长接受。除了药物疗法,中医的针刺疗法、按摩疗法、捏脊疗法等对于儿童多动症也有着较好的疗效,下面介绍一种针刺疗法: ·主穴:百会、四神聪、大陵。 ·配穴:注意力不集中者,加神门、内关、太冲、大椎;协调动作缺陷者,加脑户、通天;活动过多者,加曲池、安眠、心俞;烦躁者,加神庭、膻中、照海、心俞;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者,加太溪、太冲;痰火扰心者,加大椎、丰隆。 ·操作:采用蜻蜓点水法。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