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缩穴 督脉的第8个穴位:中枢穴。出《针灸甲乙经》。 位置:从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垂直向下摸2个椎体(即第9胸椎),该椎体突下凹陷处即为此穴。。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下凹陷中。 释文 筋,肝之所主的风气也。 缩,收也,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本穴物质为中枢穴传来的天部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此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风气的运行速度收而减慢,故名。 临床功用 治疗小儿抽动症 中医认为筋缩穴可使阳热风气散热缩合,具有息风定志的作用。可以治疗癫狂痫,胃痛震颤麻痹等症,尤其是对小儿抽动症,有着不错的效果。 小儿抽动症即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也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抽动障碍的一个临床类型,小儿抽动症一般手法症状为简单运动性抽动,以面部肌肉的间断性抽动最多,伴随着病程进展,抽动的部位逐渐增多,由面部逐渐累及到肩部、四肢或躯干等部位。表现形式也由简单的抽动发展为复杂的抽动,随着病情的持续迁延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影响很大。中医有肝主筋的说法,认为肌肉痉挛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因此治疗类似疾病都由肝着手。而筋缩穴,具有平肝熄风、宁神镇痉的功效,可以辅助治疗小儿抽动症。 刺激筋缩穴可用点按,按揉,艾灸,拔罐等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刺激筋缩穴治疗小儿抽动症只是辅助疗法,因此出现此症时还是应该及时就诊。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筋缩穴虽然声明不显扬,但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可是不容小觑的角色。“筋”筋肉;“缩”,挛缩。肝主筋,“筋缩”能缓解筋肉拘挛诸病而得名。筋缩穴虽然声明不显扬,但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时,可是不容小觑的角色。“筋”筋肉;“缩”,挛缩。肝主筋,“筋缩”能缓解筋肉拘挛诸病而得名。在背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腰椎间盘突出跟肝肾有很大的关系。肾主人体中间的这根脊骨,筋主两边的筋,如果两边的筋有一根长,一根短,那么椎间盘就突出来了。这是因为两边的筋不一样长了,短的这根筋把椎间盘拽出来了。如果这根筋有淤血就会造成肌肉僵硬收缩、就会变短,椎间盘就会突出了。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筋缩穴这个点都非常的痛。可以用刮痧的方法把淤血散掉,这根筋就能恢复弹性,跟对侧筋一样长了,椎间盘自己就会自动归位。 穴位配伍 1.配大椎穴、人中治小儿惊痫。 2.配水道穴可治脊强。 3.配悬枢穴、脊中穴、中枢穴治胃痉挛。 4.配曲骨穴、阴谷穴、行间穴,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癫痫。 5.配水道穴,有温通阳气,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脊强,腰痛寒痛。 6.配角孙穴、瘛脉穴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 7.配通里穴治癫痫;配水道穴治脊强。 8.配太冲、合谷,治抽搐。 9.配中渚、阳陵泉,治脊背强痛。 10.配太冲、百会,治眩晕。 11.配印堂、鸠尾、腰奇,治癫痫。 功效主治 功效:镇痉熄风、平肝和胃。 主治: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 1.《针灸大成》:主癫疾狂走,脊急强,目转反戴,上视,目瞪,痫病多言,心痛。 2.《针灸甲乙经》:狂走,癫疾,脊强急,目转上插,筋缩主之。小儿惊痫加瘛疭,脊急强,目转上插,筋缩主之。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垂。 日常保健 1.针刺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注意:筋缩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 2.艾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3.按摩:经常点揉筋缩穴,可治腰椎间盘突出、筋脉拘挛、小儿抽动症、癫痫等症。 4.拔罐:每次留罐10-15分钟。 潘赵刚医师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学习中医正骨,30年来致力于各种骨折骨病以及各类脊柱相关疾病和关节病的治疗研究。曾师从河南省洛阳市平乐正骨郭氏正骨郭宗正学习骨病研究,获得“中华平乐正骨协会,中华正骨人才协会,全国传统疗法协会骨伤分会”颁发“中华骨伤突出贡献奖”。多年来一直不断拜访、学习国内著名骨病疼痛专家。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研究和创新,并融合贯通各家绝技创立了“摸骨理筋平衡正骨”术。 坚持绿色疗法,为全民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主治: 1.顽固性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骨质增生,各类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制性脊柱炎等骨病。2.风湿,类风湿,带状疱疹,头痛头晕,面肌痉挛,面神经炎,脑瘫,脑外伤后遗症,脑膜炎后遗症,中风偏瘫,脑萎缩,自闭症,先天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 3.脊柱相关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脏病等。 4.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如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疑难杂症。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