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有没有温和、副作用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此向广大朋友推荐中医药治疗经验,以帮助广大儿童健康成长。 朱**,男,6岁,门诊卡号:** -4-13初诊 现病史:患者躁动伴1年余。家长于1年前发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躁动不安,左侧面颊肌肉抽搐,不自主做挤眉弄眼动作,手中持物玩耍不停,医院就诊,诊断为“儿童多动症”,予中西药物治疗,服中药数剂疗效不明显。 既往史:无 体格检查:发育一般,偏瘦,无发热,心肺无异常,龋齿严重。中医四诊:形体消瘦,面黄颊红,坐立不安,手足躁动不停,脾气急躁,平素经常流鼻血,伴不自主耸鼻眨眼,喜饮冷,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手足心热,冬天睡觉脚亦不覆被,大便略干,小便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实验室检查:脑电图无异常。 西医诊断:儿童多动症、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中医诊断:痉证、目瘩。证属:脾虚肝旺,肝风上扰。 中医治法:健脾抑肝,疏风止痉。 方药: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 金银花15g白芍10g酒黄芩10g栀子10g 生地15g石膏20g木贼10g银柴胡10g 桑叶10g炒白术20g蝉蜕3g煅龙骨30g 煅龙骨30g菊花10g甘草5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一日三次,每次ml,饭前30分钟温服。 -5-9二诊:患儿躁动减少明显,能安静看电视或学习1小时,左侧面颊肌肉抽搐未作,耸鼻明显减少,近段未鼻衄,食欲增加。守方治疗,7剂。 -6-24三诊:患儿服药后诸症大减,鼻衄未作,小动作基本消失,注意力集中,停药后近日又面颊肌肉抽搐发作,思虑是服药时间短了,逐又处上药7剂嘱隔日一剂。 -7-18四诊:患儿现症状消失如常人,家长害怕病情又反复,要求巩固用药治疗,再予7剂。 随访无反复。 :1.抽动障碍(ticdisorder)是指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motortics)和发声抽动(vocaltics),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白,病程不一,如长期持续,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儿童时期最常见为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或习惯性痉挛,患病率约为1%~7%。男多于女,年龄以5~7岁占多数。国外文献报道Tourette综合征(即抽动-秽语综合征)患病率为0.1%~0.5%。近年来,国内报道病例逐有增多,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较少。高庆云调查8~12岁儿童名,查见抽动-秽语综合征43名,患病率为2.42%,城市高于农村,并发现环境污染区与非污染区有明显差异。2.小儿抽动障碍现代医学也无很好的治疗药物,用精神控制类药物虽有效果,但副作用还亦未明确,中草药治疗则相对安全。3.中医认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中医“肝风”“慢惊风”“目瘩”“痉证”的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儿童的“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生理特点有关。本案患儿症见面黄体瘦,食欲不振是脾虚之症,手足躁动不停,脾气急躁,不自主耸鼻眨眼则是肝阳亢动。龋齿,喜饮冷,手足心热,冬天睡觉脚亦不覆被是肝肾阴虚,虚热上扰之象,脉弦滑更是证实肝阳旺盛。方中重用炒白术为君扶土健脾,银柴胡,白芍,酒黄芩,栀子疏肝抑阳,金银花,木贼,蝉蜕,菊花,桑叶宣散头面诸风以治其标。生地,石膏,龙骨,牡蛎养阴重潜以安虚火。诸药合用则健脾抑肝,疏风止痉。 医院中医科始建于年,中医儿科是中医科中医特色鲜明的亚专科,由我市名老中医刘华仪于年创立。中医儿科是我院最早成立的特色专科。现由其子刘宁,刘明坐诊。刘氏五代中医,在中医儿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一般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都有独到的治疗方案。如小儿厌食证,食积,疳积,婴儿腹泻,腹痛等脾胃系疾病都有疗效显著的中医药治疗方案。对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反复发作及哮喘等呼吸系疾病,我科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可以达到很快止咳平喘的效果,配合固本培元的治法能长时间缓解症状。对于婴儿夜啼,盘肠气痛,胎毒,新生儿黄疸等疑难杂症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可以很快解决患儿病痛。我科针对每个患儿个体体质不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于不能服用熬煮传统草药的患儿,医院有中药配方颗粒可供选用。中药配方颗粒是现代中药新剂型,在临床应用中可遵循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既保证了传统中药的优点,又提高了质量保证,且临床应用更加方便。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众多患儿家属欢迎。 中医儿科位于:医院门诊一楼儿科诊区,推荐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