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脑科学日报 年4月8日 科学时讯 1,重磅!北大李毓龙实验室开发新型荧光探针,实现在体5-羟色胺动态变化的精确检测 来源:小柯生命 新型5-HT荧光探针的刻画5-羟色胺(5-HT)又称血清素(serotonin),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百忧解)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作为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抗抑郁药,具有抗抑郁和抗焦虑的双重作用。但我们对5-HT系统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制仍知之甚少,这极大地限制了精神病学精准靶向药物的革新与应用。 近日,北京大学李毓龙实验室在NatureNeuro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型基因编码的5-HT荧光探针的开发及其在多种模式生物中的成功应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的发现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5-HT能系统,并最终理解5-HT在精神疾病中的作用。 阅读链接:重磅!北大李毓龙实验室开发新型荧光探针,实现在体5-羟色胺动态变化的精确检测 2,NatCommun 李靓/曾科团队揭示突触修剪抑制信号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 来源:BioArt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突触的修剪/清除中起关键作用。神经系统早期发育时,突触区域通过正向调控信号(iC3b/C3b-CR3),促进小胶质细胞对冗余突触的修剪。然而,小胶质细胞SIRPα信号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是否调节突触修剪/清除尚未明确。近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靓/曾科课题组在Nature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文章,系统阐明了小胶质细胞SIRPα信号在发育早期突触修剪中的负向调控作用,并首次报道了该信号异常参与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突触病理。该研究成果揭示了小胶质细胞的SIRPα信号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AD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点。阅读链接: NatCommun 李靓/曾科团队揭示突触修剪抑制信号异常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 3,CellStemCell集大成者——脑类器官工具箱:VoxHunt来源:BioArt 工作模型 脑部类器官是人类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具有自我组装能力的脑结构,可以对人类大脑的发育过程、疾病发生以及进化过程进行研究。形成的脑类器官这些三维模型很复杂,其中包含不同脑区、不同分化阶段的多种细胞。然而,在单个类器官中以及多个类器官之间对观察到的细胞异质性的理解仍然是一个重要挑战。 近日,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BarbaraTreutlein研究组与分子与瑞士临床眼科研究所J.GrayCamp研究组在CellStemCell杂志上合作发表文章,通过建立分析工具VoxHunt将单细胞基因组数据映射到现有的数据库中对类器官中不同大脑区域进行识别和分析。VoxHunt工具箱将有助于评估类器官的实验方法并可用于迅速注释在遗传和环境扰动实验中出现在类器官中的细胞命运,对于不同的遗传操作、环境扰动以及药物筛选等施用于类器官的实验在体外的检测提供新的工作平台。 阅读链接:CellStemCell集大成者——脑类器官工具箱:VoxHunt4,NN 神经参与的骤然改变塑造学习进程来源:SelfMindnSocialBrain研究范式和过程图 人们常说:“如果一次没有成功,那就再试一次。”但是,根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和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学习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和重复相关,换言之,重复有时候并不能让人快速掌握技能。相反,像唤醒(arousal),动机(motivation)和参与(engagement)这些内部状态的改变会对学习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相关论文于近日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神经科学》NatureNeuroscience上。 研究人员首次使用猴子的脑机接口(brain–
|